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再添“国字号”!江西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23-08-01 纪委 138
今天,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位列其中,这标志着我省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数量并列全国第一。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

今天,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位列其中,这标志着我省成功创建了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全市95%以上为客家人,被誉为“客家摇篮”。赣州境内保留着完整的客家社会形态,特色鲜明,各类客家文化事象为客家民众广泛认同,客家传统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发展。2013年1月,原文化部批准江西省赣州市设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覆盖赣州市18个县(市、区),3.94万平方公里;2017年1月,《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6-2030)》通过原文化部批复实施;2023年6月,参加并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专家评审会;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名单。

多年来,全省文旅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建设目标,先后获批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开启了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坚持全方位保障。成立了由赣州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民间客家文化研究院等机构,构建了“1+3+N”工作格局。强化政策支持,将保护区建设纳入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出台《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办法》《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等文件和法规。强化资金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保护区建设资金73亿元。投资20亿元打造世界客家非遗文旅街区,筹资7.5亿元对赣南客家围屋进行修缮,投资2.67亿元建设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等。

二是坚持系统性保护。完善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省级560项;全面开展客家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24项。建成非遗数据库,用文字、音视频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记录、保存和再现。强化平台支撑,全省建设非遗馆154个;其中,保护区建有综合性非遗馆24个、传习所(点)219个,基本形成市级有非遗综合馆、县级有非遗展示馆、乡镇有非遗传习所的三级设施网络体系。以承办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为契机,打造世界客家文化名城,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世界客家非遗馆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用。建成江西省首家非遗主题图书馆,馆藏非遗图书等文献资料近8000册。创建省级非遗小镇2个、市级非遗小镇10个。

三是坚持特色化传承。在理论研究上创特色,组织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完成《客家文化研究》等国家级课题18个,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编撰《赣州非遗大典》《客家神韵》等专著100余册。在融合发展上创特色,推动客家文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开发南酸枣糕、客家米酒、客家油茶等近百个客家文化相关产业,预估市值36亿元。创新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保护区内4A级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累计有343个客家非遗项目进景区,入选“长江非遗体验之旅”线路。在文化惠民上创特色,实施精品剧目创演工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积极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兴国山歌进校园”荣获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在对外交流上创特色,组织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展演。与大湾区联合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策划“客家寻根”之旅等主题活动,共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下一步,我省将以更大力度抓系统保护,加强客家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普及教育;以更大力度抓传承发展,推动客家文化与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抓服务保障,统筹抓好力量组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更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