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全书》第二批研究项目开题
近日,《苏州全书》编纂工程第二批4个研究项目开题,分别为《苏州丝绸史》编著、《苏州教育史》编著、《松陵文献》点校、《明清别集(6种)》点校。本次立项启动的研究项目中,《苏州丝绸史》《苏州教育史》两部著作填补了苏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多部古籍均属首次点校。
中国丝绸史,半部在苏州。对苏州来说,丝绸生产与贸易的历史悠久,延续至今,长期来一直在苏州的社会经济中扮演着惠泽民生的独特角色,对于城市特质的塑造和地域文化的形成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州地区的蚕桑丝绸生产达到了世人瞩目的高峰,长期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作为苏州丝绸通史性著作,《苏州丝绸史》将系统理清从古至今苏州丝绸生产的历史演变,深入探究苏州丝绸文化的文化内涵、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尝试探讨苏州丝绸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以约120万字的篇幅充分体现苏州丝绸历史的丰富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特性。
苏州历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历史上先后有50名状元、1500余名进士出自苏州,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117名。《苏州教育史》系苏州第一部教育史,将以目前苏州市政区范围为主体,适当兼及历史变迁中的苏州政区范围,系统总结从远古时代到2020年苏州市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研究苏州地方教育文化的发展规律与基本特点,包括与教育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学科体系相关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机构、教育活动、教育思想、教育人物、教育特色、教育成就等多角度的历史情景。
清康熙初年,受“明史案”株连,吴江青年史学家潘柽章惨遭杀害,《松陵文献》系其遭难后尚存的著述之一。康熙三十二年(1693),潘柽章之弟潘耒将《松陵文献》整理刻印,传布于世。潘柽章原计划以“文”的部分辑录松陵历代文人诗文,以“献”的部分记载松陵先贤事迹,但文集尚未完成即遭遇“明史案”。现存的《松陵文献》仅有“献”的部分,记载了从西汉至明朝历代吴江名人的事迹。本次《松陵文献》点校将采用潘耒康熙三十二年刻本(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为底本,参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并与正史中相关人物传记进行比对。这也是首次对《松陵文献》进行点校。
苏州在历史上既是文献名邦,也是文学重镇,尤以明清两代为最突出,集部古籍存世特多,为苏州地方文献之一大宗。本次《明清别集(6种)》点校的分别是刘凤《刘子威集》、文震孟《药园文集》、张采《知畏堂文存、诗存》、钱陆灿《钱湘灵先生诗集、圆沙文集、调运斋集、圆沙未刻稿》、潘耒《遂初堂全集》、彭兆荪《小谟觞馆全集》,都是首次付诸点校的古籍。而此所选取6种别集之作者,都是苏州历史文化名人,或以文学,或以事功,或以德行,皆能彪炳史册,其文字皆可讽诵。
作为苏州战略性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苏州全书》编纂工程于去年7月启动,分为书目整理、古籍、近现代书籍、苏州研究类著作四大专题。目前,书目整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批、第二批《苏州全书》出版图书共24种32册已付梓出版。
(苏州市文广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