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迈进现代 徐州市首批非遗工坊创新发展走在前
上个月,经过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乡村振兴局在全市范围内评审,16家单位被认定为徐州市第一批非遗工坊。
上榜的非遗工坊皆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技能培训能力和销售平台渠道,可带动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弘扬传统工艺、服务现代生活。
盘活资源、吸纳就业、培养人才、提升创新……在众多非遗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有着不同的传承经历,亦有着各自的新潮与精彩。
古城徐州非遗资源丰富灿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68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13项。
徐州不断提高保护传承力度,着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创意传播相融相生,让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迷人风采。
一根银针灵巧穿梭,让精美的徐州香包飘香海内外;古法制作的馓子香脆可口,上得了宴席卷得了烙馍;用传统工艺修复的徐州历史建筑,留存了城市文脉……“活”起来、“火”起来的徐州非遗,可赏、可用、可食、可住,处处与人们“不期而遇”,构成徐州独特的风景。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非遗注入满满的能量。此次被认定的16家徐州市第一批非遗工坊品类丰富、产销兴旺,所依托的非遗项目分别是:丰县泥池酒酿制技艺、沛县酿酒技艺、窑湾绿豆烧、徐州剪纸、草桥柳编、新沂蓑衣、邳州八宝菜制作技艺、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徐州香包、徐州馓子制作技艺、铜山畅缘春酒酿制技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徐州传统“老堤北米线”制作技艺、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汉服制作工艺。
为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徐州市先后组织各级非遗产品参加江苏名品购物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非遗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助力我市馓子、香油、甜油、烧鸡、山楂制品、烙馍、捆香蹄、煎饼、徐州老八样、酿造等非遗产业的发展,其中馓子、甜油产业的年产值过亿元,徐州老八样、香油、酿造、山楂制品等产业的年产值均超过3000万元。
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的认定,旨在引导、鼓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助推我市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接下来,徐州市文广旅局还将组织开展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申报工作,将徐州非遗产业推向更大的市场。
(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