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发布:努力丰富人民群众公共文化体育生活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6月24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奋进十四五 建功新时代”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着力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不断满足群众对更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关键词:教育★
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
让每位学生享有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规划》提到,“十四五”期间,我省要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园)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实现本科院校省辖市全覆盖。全面提升我省职业教育水平,重点培育5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不断拓展学生学历、技能、就业通道。
我省是教育人口大省,也是转移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在保障转移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方面,我省严格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全日制学校为主”的原则,统筹安排、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学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评优评先中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完善随迁子女家庭联系制度,进行专题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学校、家庭教育管理责任,注重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关键词:医疗卫生★
实现县级“三所公立医院”全覆盖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优先健全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疾病联防联控。
继续扩大普惠性医疗服务供给,积极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力争建设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105个县域医疗中心提质升级,实现县级“三所公立医院”全覆盖,30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或接近二级医院水平。同时鼓励发展高品质健康服务和智慧医疗,满足群众高端服务需求。
★关键词:养老服务★
加快建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着力解决“一老一小一青壮”急难愁盼问题方面打出组合拳。
提高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着力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失能半失能专业照护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争取到2025年,我省养老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床位达到68万张,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5%,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保护母婴身心健康,基本建成方便可及、成本可负担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全省90%的县(市、区)建有1到2所综合性托育机构,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工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劳动保护,逐步实现就业扶持政策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关键词:社会保障★
着力推动实现社保业务“全省通办”
我省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十三五”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504.67万人、参保率达94.77%,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85.87万人、999.98万人,取得历史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原则,着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农业转移人口纳入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失业保险服务,争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加强对低保、特困、残疾人、孤儿的救济和帮扶,推动省辖市、县(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县公益性殡葬设施市县乡全覆盖。
同时,加快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向银行网点、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打造社会保险“15分钟服务圈”,着力推动实现社保业务“全省通办”,推动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新格局。
★关键词:公共服务★
推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十四五”期间,我省多措并举努力丰富人民群众公共文化体育生活。推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场馆,推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发挥我省文旅资源大省优势,加快建设郑汴洛世界级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总结推广“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等成功经验,以创意与科技手段,不断满足群众品质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旅游服务。
责任编辑:李辰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