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展示表里山河魅力 晋中非遗亮相中国非遗馆

2023-11-02 纪委 63
极富特色的社火表演、婉转流畅的晋剧唱腔、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日前,“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专题展览”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专题展览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


极富特色的社火表演、婉转流畅的晋剧唱腔、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日前,“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专题展览”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专题展览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来自表里山河三晋大地五千年的文化魅力和晋中丰富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少卿,晋中市副市长梁艳萍,吕梁市副市长任磊,晋中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晓红等出席开幕式。太原、晋中、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内19个县(区、市)相关负责人、非遗工作负责人及参展项目传承人等参加了活动。

晋风晋韵 传承共享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域含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3个市,包括晋中市全域11个县(区、市)及太原市、吕梁市各4个县(区、市)。2023年1月29日,晋中市正式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专题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太原市政府、晋中市政府、吕梁市政府共同主办,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活动主题为“晋风晋韵传承共享”,展示内容包括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项目综合展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介绍及大事记、保护区内代表性项目综合展示等,活动将持续至11月15日。此次展览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首次在北京亮相,旨在向更多人展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13年来的建设成果。

在活动现场,和顺跑莲灯、榆社霸王鞭、寿阳竹马、文水鈲子等极富特色的晋中社火表演在非遗馆大厅上演,吸引了嘉宾们驻足观看。在非遗节目展演及展示中,左权开花调小花戏《桃花红杏花白》、祁太秧歌《看秧歌》、太原莲花落《长寿秘诀》、孝义木偶《偶艺乐园》、晋剧《打金枝·坐宫》选段等及汾酒制作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孝义皮影制作技艺、泥塑佛像制作技艺、龟龄集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将晋中独特深厚的文化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开幕式上,陈少卿表示:“13年来,保护区采取政策性牵动、节庆化促动、数字化驱动、全民化发动、三化和四化联动,走出了创新性保护的新领域。保护区采取非遗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的融合推进,实现了非遗活态化保护新成效。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标志是保护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谆谆嘱托,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田青教授早在2003年就把左权民歌带到北京,并捧红了一批山西籍歌手。20年来,他对晋中非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指导与厚爱。他表示:“我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龙则村的荣誉村民,是最早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员之一,看到非遗保护工作后继有人,感到此生无憾,希望我们能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增添光彩。”

传承保护 赓续发展

开幕式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同时公布,分别为晋商主题线路(晋中平遥、太谷、祁县)、晋中太行文化主题线路 (晋中左权、和顺、昔阳、寿阳)、晋阳古城主题线路(晋源区、小店区)和吕梁文化主题线路(汾阳、孝义)。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地处山西腹地,上承游牧文化,下接中原文化,形成了农工并举、商儒结合、乐武相济的独特文化生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区建设中,山西省文旅厅积极组织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密切协同联动实施,坚持一体统筹,高位推进,逐渐构建起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格局,全面建立起完整的非遗管理保护机制,“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演艺”等成为新业态。13年来,保护区不断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根据时空维度上的综合布局,按照地理区位和文化资源分布,建成了以酒醋酿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区、面食文化保护区、福寿文化整体性保护区为主的农耕文化带;以晋商古道传统技艺密集区、武文化密集区、传统医药保护区为主的晋商文化走廊;以社火文化圈、庙会文化圈、清明节暨孝文化整体保护区为主的节庆文化圈及晋中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民歌等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方言文艺区。

未来,保护区各级各部门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融合并进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持续推动非遗项目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方面,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璀璨非遗文化连接现代生活,使保护成果更加广泛地惠及人民,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真正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