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苗绣产业遇上数字技术 深山“瑰宝”登上国际舞台
这几天,在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随着工作人员在机绣设备上的控制板输入指令后,6台苗绣机器设备细细的针头,用五彩的丝线在布料上绣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室内装饰画,这些苗绣产品也将发往英国、俄罗斯、墨西哥等国际市场……
“来自这几个国家的订单金额达到了70万美元,都是我们公司在第134届广交会上拿下的。”该公司运营总监龙宇信心满满地说,为了做好外贸业务,公司不仅找到了多名海归设计师与当地技艺精湛的绣娘合作,设计开发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更具国际视野的苗绣产品。同时,根据货物出口的标准,公司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苗绣产品的包装理念,希望能在未来接到更多的外贸订单。
苗绣是一种刺绣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针一线都凝聚着苗族同胞的勤劳与智慧。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龙宇,从小就在母亲龙禄颖走村串寨与苗绣打交道的影响下,对苗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而手工苗绣成本高,收效太慢,绣娘们的收入无法得到保障。”龙宇和母亲都明白,纯手工苗绣产品在市场走不了太远。
而如何才能让苗绣技艺焕发新活力?龙禄颖从沿海地区考察回来后,就立即整合资金1200万元,2020年在施秉县城关镇桃子湾园区建设并投产了一条数字化、智能化苗绣生产线,把产品类型划定在了室内装饰类。
当传统的苗绣产业拥抱科技创新,舞水云台公司也正式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这几年,公司在传承传统苗绣技艺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工艺,将原本手工要花10到20天才能完成的一幅绣品,生产时间缩短到了半天,效率不仅提高了,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赋能,该公司打破了只能生产旅游小商品、手工艺品、服装饰品等小面积刺绣产品的局限,让苗绣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龙宇向记者介绍,这种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的机绣设备,满足了企业生产大型的苗绣产品,可以做成刺绣屏风、刺绣墙布等室内装饰产品。苗绣产品有了丰富的载体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自数字化生产线投入以来,舞水云台公司不断探索现代和传统、时尚和民族、手工和工业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思路,直接出口及代理出口对外贸易额达100万美元。随着市场回暖,该公司1-10月的产值已完成2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元。目前,机绣和手绣订单生产排到了春节,在册绣娘达到1200多名。
施秉县绣娘潘永英说:“以前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靠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经过公司多年的培养,刺绣技艺不仅提升了,也掌握了多种绣法,非常自豪。”
“我们对绣娘的培训和培养是花了很大的精力,通过贵州省‘锦绣计划’项目的支持,我们的绣娘包括我在内,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眼界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龙禄颖说,每当绣娘领到工资的时候,也是她最欣慰的时候,因为能够为家乡为这份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非常有成就感。
一路走来,舞水云台公司从小工坊发展到如今的规上企业,产值从几十万元做到上千万元,产品转型是关键以外,也离不开施秉县对苗绣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力度,从基地建设、绣娘培训、市场开拓等每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苗绣在“研发、生产、销售”领域不断发展。
截至目前,施秉县成功注册“蝴蝶妈妈”“舞水云台”“锦绣黔呈”“榜香郁”四个商标和80余个国家专利产品,每年以苗绣为代表的手工产业销售收入达70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立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新模式,是解决农村就业,刺激消费,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施秉县围绕生态旅游业,大力开发民族刺绣、银饰、服装、工艺品等民族民间旅游特色商品,其中非遗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达60%以上。
施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元刚表示,苗绣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进一步带动苗绣产业的发展。县里也积极在景区宣传推广苗绣文化,并组织企业到广州、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参加展示展销活动。目前县里面的这几家刺绣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每年至少能够解决2000多名绣娘的就业问题,绣娘们用一针一线绣出万物之美的同时,也绣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