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启幕,全面展示一代大师的多面才华
沈尹默1.jpg" src="/storage/article/image/202312/f5d7a46186889abf7a883276a69019db.jpg" alt="沈尹默1.jpg" data-size="75606">
搬来充满墨香与生活气息的“书房”,“书房”里随处可见沈尹默生前使用的老物件——文房四宝、茶壶、眼镜、算盘、印章、扇子、汤婆子……近日于上海海派艺术馆揭幕的“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集结沈尹默书法作品、撰著书籍、诗词作品一百多件,全面展示沈尹默在艺术、文学和诗学多个领域的才华和贡献。并且,以沉浸式场景布展,带领观众穿梭时空,嗅着墨香,走进大师的生活,去“碰触”那个时代的精神火花。
与此同时,相关学术对话会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沈尹默的思想人格、成长道路、书法艺术和诗词成就展开热烈讨论,为人们打开大师的更多面向。
练就行云流水般的“沈尹默体”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闻湖蘧庐生,别号鬼谷子。研究当代书法史,沈尹默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一位绕不过的大师。他的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书作清俊圆润,劲健秀逸,在书坛有“南沈北于(右任)”之誉。
沈尹默的书法以“二王”体系为本体。他一生中临摹王羲之的作品不计其数,在此次展览中就能看到。一张长2.3米的书法长卷,就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以行书临摹的王羲之名作《兰亭序》,笔法自然醇厚,一并临摹的,还有元代倪瓒等人的三处题跋文字。而沈尹默在上世纪40年代临摹的王羲之《丧乱帖》,更见由行入草的行云流水,尤得“书圣”神韵。
楷书方面,沈尹默最为钟情的是唐楷,尤其是褚遂良的楷书。展览展出的沈尹默节临褚遂良《孟法师碑》《圣教序》,都让人得以见识其卓越的唐楷功夫。
沈尹默的书学实践使得从清中期以来日渐衰落的帖学为之一振。但其实对于碑学,沈尹默同样有过广泛的临习。此次展览中沈尹默上世纪40年代以隶书节临的东汉《史晨后碑》就是一例,颇为古朴浑厚。并且,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晚年沈尹默也曾回过头来系统研究中国的碑。
展览中出现的沈尹默历史照片中,写字的场景不在少数。例如,1932年,他在上海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美丽园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暨孔德图书馆院子里写字;1946年,他在海伦路504号寓所写字;1963年,他聚精会神地在团扇上写字……这正是沈尹默的生活日常。他每天都要临帖练字,他的书法成就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日积月累的。
致力于让书法之美面向大众、面向未来
沈尹默在书法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远不止于书法创作本身。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潘良桢指出这样三方面可谓沈尹默最值得为后人记住的功绩。一是沈尹默为书法在当代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1961年,沈尹默倡导成立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也即日后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二是沈尹默率先将书法研究引入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中去,告诉人们写字不是随便玩玩的,而是可以研究的。上海市社科院成立以后办了学术月刊,创刊号上沈尹默就发表了一篇《书法论》。三是沈尹默很重视书法教育,不遗余力推广书法,认为书法应该从娃娃抓起,面向未来。例如,他写了大量的通俗文章普及书法,并且在青年宫举办业余书法学习班。
此次展览的展品中,就有不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字帖,见证了沈尹默为书法普及作出的努力。一本难得的《沈尹默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影印底本墨迹,可谓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小学范本。一本泛黄的《大楷日字帖》,背后是沈尹默跟随新中国文字改革进程,进行简体字书写尝试。在业内看来,普及书法教育的思路,也深深影响了沈尹默的书法面貌,以美面向大众。
在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看来,沈尹默在长期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和组织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创作方法论,让优秀传统书法文化得到新的概括梳理和升华拓展,以进一步疏源浚流,增强自信,揭示规律,与古为新。
书法之外的深厚学养让他的字耐人品味
书法大家,只是沈尹默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他同时是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园地的拓荒者。这些丰富的面向,也在展览中得以打开。
两张摄于“苦雨斋”也即北京较早的文化沙龙的老照片,掀开沈尹默早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与许多新文化运动代表性人物雅集聚会、诗词唱和的日常。照片出现了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人的身影,悬挂在墙上的书斋名“苦雨斋”,也恰为沈尹默亲笔书写。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沈尹默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高一涵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他也被学界誉为“中国白话新诗第一人”,开启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何英指出,沈尹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散文诗创作留下“守正创新、不失雅宗”的方法论遗产。他仅有四行的《月夜》让人迎面感受到“新的一种朝气”。而他的《三弦》被誉为标志着中国散文诗进入文体自觉的时代。
耐人寻味的是,沈尹默晚年却又大力推动旧体诗发展。据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章玲云透露,在即将出版的由沈尹默弟子戴自中用30年努力寻遍的诗词、墨迹而汇编成的《秋明诗词集》中,旧体诗占据了绝大部分。
沈尹默的文学诗词功底,在展览中亦有迹可循。不少作品书写的诗词都由沈尹默本人自作,有白话散文诗,亦有旧体诗。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崔树强发现,展览中展出的沈尹默作品特别大尺幅的相当少,与今天很多展览中常见的大尺幅书法作品相去甚远。这仅仅是因为沈尹默当时的创作空间有限吗?崔树强坦言,这其中或许还有一个审美追求的问题。沈尹默代表的是文人书法势气中的正脉,因而他的书法作品中有着很鲜明的书卷气,与他诗人的特质颇为吻合。
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回忆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一种“新魏体”,将笔画的曲折波角予以夸张,变笔意平软为刚直,富于视觉冲击。但当第一次看到沈尹默的书法时,他却不由感叹原来书法可以写得这么美丽,这么动人,这么流转,如同行云流水一样。毛时安坦言自己一直反对用创新和守旧或传统来界定一位艺术家的成就。他认为,不是创新和保守决定了艺术的品相高下。将传统发扬广大,做到极致,同样了不起。在这层意义上,沈尹默带给今天的人们很多启发。
此次展览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将持续至12月17日。期间上海海派艺术馆将举办三场专题讲座,为观众生动讲解这位书法泰斗、诗坛一代清才的多个侧面,深入了解沈尹默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