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图书馆获批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
11月28至30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2023年全国古籍修复工作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上,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尚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为江西省图书馆等新增设的15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授牌。
为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国家自2013年起在全国陆续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通过聘请老专家,以“师带徒”的模式,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骨干。至今,已设立传习所47家,聘请导师39人,收徒300余人,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有力推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
江西省图书馆成立于1920年,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4.9万部38万余册,民国时期线装书10万余册,入选第一至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117部。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开始于1960年代。1982年,北京图书馆与江西省图书馆联合举办古籍装订修补培训班,聘请张士达先生来江西省图书馆授课。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不断发展。目前,古籍修复室面积达433平方米,硬件设施完善,并设有古籍修复材料室、装裱室、实验室等,配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及7名古籍修复技术人员。
2023年6月1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赴江西省图书馆就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事宜进行实地考察。在实地复核评估后,对江西省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江西省图书馆设立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必将有力地推动江西省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开展。今后,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江西传习所”的成立为起点,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升全省古籍修复整体水平,加强江西地方特色文献和濒危古籍抢救性修复,为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延续古籍实体生命、推广传统典籍文化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