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打破美术馆“殿堂”围墙,艺术融入社区

2024-01-30 纪委 59
陆家嘴东昌新村内的“星梦停车棚”。 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 凉城新村复旦小区“门卫...

陆家嘴东昌新村内的“星梦停车棚”.jpg

陆家嘴东昌新村内的“星梦停车棚”。

美术馆”.jpg" src="/storage/article/image/202401/0825184c8fd3cf0299b747881841f2e0.jpg" alt="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jpg" data-size="70603">

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

凉城新村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jpg

凉城新村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 均 资料图片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更新,是以公众参与为根本,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为目标的行动规划

  ■无论是博物馆力量的不断延展,还是社区治理的升级转型,最终都指向“人”

 

  新年伊始,家住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复旦小区的市民张女士回家时,惊喜地发现,小区里曾经废弃的一处门卫室焕然一新,华丽变身为“门卫美术馆”。透过门卫室的窗户,一眼就能看到一棵霓虹灯管闪烁的“三星堆神树”。走入房间,别有洞天。这是全国首家开在社区里的“门卫美术馆”。

  这几年,在上海,社区“车棚美术馆”“电梯美术馆”“楼道美术馆”纷纷涌现,带给居民们意想不到的美。越来越多的社区美术馆合力打破传统美术馆的“殿堂”围墙,美术馆基因深植上海的社区细胞,润物无声,播种下美的种子。

  从“门卫室”到“美术馆”

  复旦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9支弄于1989年完工,原为复旦大学凉城宿舍七区,门卫室建筑面积18平方米。2019年,复旦小区完成美丽家园建设,打开原有各个小区的封闭管理格局,将五区、六区、七区纳入一体式管理模式。2020年1月,经复旦居民区“三委联办”讨论议定,取消了小门卫,在水电路1324弄入口处设置大门卫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降低了保安人力成本。于是,闲置的七区门卫室渐渐成为杂物堆放室。

  2023年4月,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邀请“社区枢纽站”的艺术家共同筹划艺术社区规划项目。把复旦小区废弃的门卫室整修为社区美术馆,是凉城艺术社区规划中的第一个项目。

  2023年9月下旬,复旦小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开始清除这一门卫室的堆积物。随后,社区枢纽站与常年合作的ART ZHOU专业展会公司进行沟通整改方案。针对复旦小区门卫室和凉城三村的小巷书屋周围环境这几个相互之间的要素讨论后,最终确定复旦小区“门卫美术馆”的整改方案是:保留门卫室原来的外貌和结构,拆除里面的一堵隔断墙,对室外的一个立柱进行铝板外包一层,其余全部整新成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安装专业照明系统和户外海报栏。

  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策展人王南溟说:“我们考察过不少小区的门卫室。复旦小区的这个门卫室玻璃窗多,空间呈不规则状,还连着小区三角绿地休闲区。复旦小区居委会在这个门卫室的对面,居委会和居民活动室又和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学校在同一个建筑体的左侧底层处,而复旦小区与凉城三村有一个小区围墙,走几步路出复旦小区大门,对面就是凉城三村。这些都给这个‘门卫美术馆’提供了先天的流量条件。”

  别看这么小的门卫室,改造起来难度不小。“复旦小区门卫室废弃已久,光是保洁就很费时费力。除了替换破损的玻璃窗外,还需要花不少时间擦洗积污太多的玻璃窗。”王南溟说,“艺术社区”的布展要比大型的专业美术馆难得多,它本来就不是为了展览而建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清理、整修、装饰,原本杂乱的空间,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文化新空间——“门卫美术馆”。

  三星堆历史浸润到社区

  “门卫美术馆”空间有了,展出什么内容才称得上是“美术馆”?显然,展出作品必须是美术馆专业级别的,同时又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审美要求。

  “门卫美术馆”首展邀请了青年艺术家刘玥来做个展。刘玥曾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后留学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青年教师。此次个展,刘玥以“新年神树”为主题,展出自己的3件装置艺术作品,包括2023年“未来非遗”展中曾展出的“三星堆神树”霓虹灯作品、2020年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出的以三星堆符号创作的霓虹灯作品《宝藏》以及充气神鸟软雕塑《辉之神鸟》。

  透过门卫室的窗户,一眼就能看到的“三星堆神树”,作品名称是《在云间,以跨时空的名义对话》。它是刘玥2023年的新作,为2023年“长江文化节——未来非遗”项目创作的悬挂装置。艺术家以三星堆为灵感,用亚克力、不锈钢板和霓虹灯这些当代材料去回应那座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古代奇迹。

  门卫室里面的一个空间,展出霓虹灯管制作的《宝藏》。艺术家选了最著名的三星堆标志纵目面具和另一只青铜面兽。结合眼睛、太阳轮等符号,设计了这个霓虹灯装置作品。同时用气模、亚克力和霓虹灯的工业材料,回应其置身的城市环境,并希望通过这些现代的表现方式,拉近这种色彩深沉的远古器物与观众的距离。

  第三件作品《辉之神鸟》可放在复旦小区门卫室的户外,也可放在“门卫美术馆”最里面的一角。因为需要通电充气,所以用作临时可移动装置。此作品以鎏金布料为材质,代表三星堆文明标志性的黄金特色。刘玥认为,三星堆出土文物最让人惊叹的是古代中国的艺术高度和手工艺的精湛,其中神鸟也是经典造型。艺术家将它卡通化,以多样化的展示手法、不同的观看视野,将三星堆的脉络和特质呈现给观众。

  在上海,三星堆文物展正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出。不久后,上海博物馆东馆也将以三星堆文物作为开馆展与观众见面。而一个小小的社区“门卫美术馆”同样聚焦三星堆,给社区居民带来一场不降维度的当代艺术展,将三星堆历史浸润到社区,构成远古和当下乃至未来的对话,更显可贵。

  和专业级别的展览一样,这个展览还有专属海报。它所带来的感官维度不是文物而是当代创作,正如海报色彩所提示的意义:它一边通向三星堆幽深的青绿,另一边通向天际曙光。

  居民从不理解到集体点赞

  把一个废弃的门卫室,改造成更美观且能让居民更有获得感的“门卫美术馆”,听上去似乎人人拍手叫好。有趣的是,“门卫美术馆”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部分居民的不理解。

  美术馆布展时,不少路过这里的居民都会来看一眼或询问:“这是派什么用场?”在得到“美术馆”这一答案后,居民反响不一。“这个门卫室做艺术展,还不如用来放快递。”“这里开一个小卖部的话,我来买东西。如果是艺术展览,我就不进去了。”而事实上,这个门卫室功能上既不适合放快递也不能用于经营,美术馆已经是它最物尽其用的一个方案。

  布展初具规模后,称赞“门卫美术馆”的居民多了起来。等到展厅中霓虹灯管一点一点亮起来,来往的居民被布展内容所吸引。不少居民直呼“好看”,而孩子们路过更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好漂亮!”

  布展的几天里,王南溟一直在现场。他会现场回答一些居民的问题,同时也会介绍社区枢纽站的工作方法。

  用艺术激活社区闲置公共空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空间,来促进“艺术治理”,是社区枢纽站的实践范围。在此之前,由社区枢纽站主导的一系列社区美术馆艺术实践还包括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市新小区“艺术电梯”等。

  其中,“星梦停车棚”是陆家嘴老旧社区东昌新村的停车棚,寓意星空下的美丽梦想。从2021年初的“三星堆图片展”到2021年10月的“龙门石窟图片展”,再到2023年3月的“岩彩绘画展”,这个昔日白天低头能看到垃圾、晚上抬头看见天的停车棚,华丽蜕变。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中,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位于老小区的美术新空间。住在东昌新村的居民陈国兴还因为担任“停车棚美术馆”的志愿讲解员,获上海市博物馆荣誉市民证书。

  距离“星梦停车棚”不远的东昌大楼,因为上海首家“楼道美术馆”登上同城热搜榜。2021年8月,东昌大楼7楼电梯口楼道,名为“瞭望塔上下”的展览为上海首家“楼道美术馆”揭幕。“真是没想到,家门口的楼道里还能看这么专业的美术展览。”住在大楼里的许大伯对展览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印象中,展览是美术场馆里的“专设”,哪里可能会到楼道来设展。

  居民叶芝英参与了“楼道美术馆”的布展全过程。她自愿提出管理楼道里两台影像设备的日常播放和展品的日常维护,成了“楼道美术馆”馆长。她将展览现场的作品和拍摄东昌消防瞭望塔的故事熟记于心,向观众介绍:“这个爆破现场是赵解平老师花了6666元人民币买了一架索尼超8型摄像机来拍摄的。”

  在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和社区枢纽站团队的多次微更新下,整条东昌路片区被注入了艺术的活力。

  可持续建设“艺术社区”

  就在不久前,陆家嘴的市新小区也迎来“电梯美术馆”。

  市新小区加装的8部电梯里,如今分别放置了8位海派绘画史上名家作品的复制图,包括虚谷、赵之谦、任伯年、蒲华、吴昌硕、陈师曾、潘天寿、黄宾虹。这些名家名作让小区居民在电梯上上下下中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串起了一部海派艺术简史,让不少居民对海派绘画史如数家珍。

  “社区枢纽站不是通过一次工程整体改变小区,它是在一点一点的推进过程中,与居民慢慢建立信任,并且彼此了解对方的专业环节而达成行动。”王南溟认为,“艺术社区”离不开居民区,而居民区的美术新空间,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画廊等展示空间,是当下嵌入市民生活的美术作品的新展场,也是城市美育的新平台。

  “公共教育本来就是专业美术馆的方向,现在只不过是打破美术馆围墙。展览策划更是美术界的专业要求,只不过结合了社会动员,整个布展流程是一模一样的。”王南溟说。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是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社区项目的观察员。在她的观察过程中,有三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第一句是三星堆展览布展完成,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居委会书记曹骏说:“现在停车棚的秩序可好啦!居民们都说车棚变得这么漂亮,我们要把车也停停好。”在郭奕华看来,这么朴素的一句话,道出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第二句是,一位居民说:‘博物馆的展览来到我们小区停车棚,也就是说大家看展要到我们小区来看。’一个展览的进驻,提升了居民的自豪感。第三句是有一位年长的居民说:‘我早知道这个事情了,第一时间就让我孙子来看了。’一个家门口的展览推动了居民自发的公共教育。”郭奕华说。

  “过去艺术介入社区的传统做法,就是在社区中摆放一些绘画或雕塑作品,操作简单,也美化了社区环境。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考虑居民的喜好和接受度。另外,摆放完成即项目完成,很少有后续的维护或互动,无法实现持续性。”郭奕华认为,“艺术社区”实践,就是要通过艺术与人的对话和互动,培养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提升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当居民的主体意识被激发,“艺术社区”的建设才得以持续。现在提出“艺术社区”的概念,先不论这个概念是否成熟,至少在实践上有了新方法。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艺术参与社区项目,扮演了动员者的角色,而不仅仅只是展示艺术本身。

  郭奕华说,“人民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更新,是以公众参与为根本,让社区居民有获得感为目标的行动规划。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和直接得益者,只有充分考量居民的需求,并激发居民参与公共讨论和行动的意识,才是社区共治共赢的基础。而无论是博物馆力量的不断延展,还是社区治理的升级转型,最终都指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