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御瓷归来
泱泱大国,五千载灿烂文明;煌煌御瓷,六百年烟火珠山。
1月8日,一场名为“御瓷归来”的开年主题特展,在南昌揭开帷幕。本次特展由江西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八家文博单位合力举办。展期3个月,至4月8日结束。
作为一个重量级大展,此次展出的180件(套)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御瓷中,有122件(套)来自故宫博物院,144件(套)为珍贵文物。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本次特展形式多样、展品丰富,蓝白交辉的青花瓷、争奇斗艳的斗彩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粉润柔和的粉彩瓷、繁复秀丽的洋彩瓷……一件件经典佳器,辉映着景德镇明清时期600多年的御瓷制造史,厚重如土,灿烂如火。
经典御瓷成建制归来
省博看大展
“御瓷回家啦!快来看展啊——”
“这场荣归故里的‘省亲’展,看上去果然很美。”
“一次能看到21位明清皇帝所使用的御用瓷器,的确很难得。”
……
新年伊始,在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御瓷归来”主题特展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为揭开此次大展的神秘面纱,记者第一时间来到了省博物馆。
“煌煌御瓷,瓷国明珠,书写了中国陶瓷史上熠熠生辉的巅峰时代。这次亮相的180件(套)御瓷,是近年来明清御瓷首次大规模集中回到江西展出。”跟随着讲解员,我们步入了展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件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天球瓶,一件为青花云龙纹天球瓶,另一件为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前者龙的纹饰由青花绘就,啸于九天的青花龙游弋于云海之间;后者运用暗刻留白手法,以青花海水为地反衬出龙纹,白龙腾飞于惊涛骇浪中施云布雨。
“青花瓷,出道即是巅峰,可以说是景德镇陶瓷的立身之本,也是景德镇御窑明清时期的核心产品……”对青花瓷的喜爱,省博物馆策划交流部刘薇溢于言表。在向记者“科普”完青花瓷发展史后,她道出了两件天球瓶被放在如此重要展位的原因:“青花天球瓶器型饱满、典雅端庄,是典型的官窑瓷器。因其器型大,中间会有接胎,烧成难度大,烧造过程中,易变形、开裂,故天球瓶的存世量很少。”
天球瓶的正上方,悬挂着“景德镇御窑厂大门”。向前看,“故宫午门”同样气势雄伟。在展厅,“故宫”“御窑”相向而立;在明清陶瓷史中,相距遥远的景德镇御窑与故宫款款“对视”,遥相辉映了600多年——
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到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瓷,从清代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单色釉以及各种仿古釉瓷到清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转心瓶等,600余年间,景德镇御窑瓷器,随着宫廷的需求而变化,涌现了众多的代表之作。
600多年后的今天,在故宫博物院186万余件藏品中,明清两代的御窑瓷器就有32万件之多。为了在此次展览中展现明清御窑制瓷的辉煌成就,故宫博物院特别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御瓷珍品122件(套)。
穿过“宫门”,进入展厅,“故宫红”和“青花蓝”完美融合,中间加入琉璃黄点缀装饰,在雅致的东方美学浸润下,一件件御瓷展陈在精心设计的场景中,以“何以御窑”“博采众长”“惟精惟一”“海纳百川”“生生不息”五大篇章,向人们叙述着600多年景德镇御窑无所不工、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的极致探索。
瓷业高峰在瓷都
江右产佳器
展厅里,一块1米多长的青花大匾格外引人注目。此匾四周装饰着精美的缠枝莲花纹,中间“佑陶灵祠”4个大字,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左侧楷书小字落款“督陶使沈阳唐英题”。
▲清代督陶官唐英题《佑陶灵祠》
这块青花大匾背后故事的两位主角是:风火仙师童宾、清代督陶官唐英。
明万历年间,景德镇窑工受命烧造大龙缸,烧造许久而未成功。后来,烧瓷技师童宾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大龙缸竟奇迹般地烧成功了。后世窑工尊童宾为风火仙师,建了风火仙庙于御窑厂内。清雍正年间,重修风火仙庙,督陶官唐英将“佑陶灵祠”青花大匾均匀地分成4块,逐一烧制完成后再拼接在一起,悬挂于门楣之上,祈愿瓷事顺遂。
沈阳人唐英从北京来到瓷都,管理御窑厂20多年,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和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
珐琅彩技艺诞生于15世纪的法国,清初传入中国。雍正六年,唐英试烧成功20余种珐琅彩料,让珐琅彩瓷走上了以国产料为主的生产道路。
针对本次特展,省博物馆遴选了“10件(组)不容错过的御瓷臻品”。其中,便有一件乾隆时期的洋彩西蕃莲纹蒜头瓶,其瓶身满绘西洋花卉,用珐琅白料表现花叶藤蔓明暗,并以金彩勾绘,色彩华丽而柔和,纹饰繁复而纤细,与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华贵艳丽的宫廷装饰艺术风格相符。
“珐琅彩瓷是由两地完成的,先在景德镇做出白釉素瓷,然后千里迢迢运抵北京,交由宫廷画师绘出纹饰,在宫廷进行烧造。”如讲解员所言,景德镇制瓷博采众长,吸收外来先进技艺的同时,也借鉴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带来了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料,而且将当地的诸多金属器形引入中国。御窑仿其形制,烧制出许多源于异域造型的瓷器,如执壶、折沿盆、烛台、扁瓶等。本次展出的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缠枝莲纹方流执壶便是仿自伊斯兰银水注。
有时候,历史会以某种形式,带给人似曾相识之感。20世纪上半叶,窑火不息的瓷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窑厂,一群群能工巧匠穿梭其中。孙瀛洲就是这么一位陶瓷“发烧友”。他在北京开古玩铺,经营古瓷器,尤其钟爱明清瓷器。为了分析其制瓷工艺特征,孙瀛洲多次来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20世纪50年代,孙瀛洲受聘于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他先后数次将家藏文物3000余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多件,其中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三秋杯等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
本次特展中,有三件文物是首次离开故宫博物院,斗彩三秋杯为其中之一。其他两件分别是,造型精美、色泽葱绿的釉碗和釉色晶莹光亮的郎窑红釉观音尊。
三秋杯因描绘秋天庭院景色而得名。刘薇告诉记者:“斗彩出现于宣德,盛于成化。三秋杯蝶翅上所施紫彩为姹紫彩,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姹紫彩乃成化朝独有,后世怎么都仿制不出来。同时,这只三秋杯是薄胎瓷,从内壁往外看纹饰通透,非常雅致。”
“景德镇的制瓷业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同时,为了突破和创新,景德镇不断学习其他窑口经验,推陈出新,有的甚至做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一组景德镇御窑厂仿制其他窑口的瓷器呈现在眼前。
仿汝釉扁腹直颈瓶、仿龙泉釉锥拱缠枝莲纹碗、仿钧玫瑰紫釉盘,仿哥釉鸡心碗、仿定白釉印花葵口盘、仿官釉琮式瓶……当许多游客还没从惊喜中缓过来,一组不像瓷器的瓷器,更是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有着青铜色泽的仿古铜釉出戟花觚,以及仿古铜彩双耳炉、仿雕漆釉碗、仿朱漆釉描金盖盒、仿木纹釉碗、仿石头纹笔筒……
“真是鬼斧神工,仿得如此精美、逼真。果然瓷业高峰在瓷都。”人群中,一位游客如是说。
何以景德镇御窑?何以瓷都600多年间技艺品类推陈出新,经典佳器层出不穷?本次特展中的一件山西博物院藏清代粉彩御窑厂制瓷图瓶,或许可以给出些许答案:巨大瓷瓶上,以御窑厂中轴线展开布局,颈部绘珠山及文昌宫,腹部以房屋工棚为间隔,形成九组画面,展现采石、淘泥、旋坯、画坯、吹釉、满窑、烧窑、彩器烧炉的工艺场景。所绘人物达50人之多,厂内匠人各司其职,专心劳作。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镇有冶陶史2000多年,官窑史1000多年,御窑史600多年。瓷都景德镇,青花、颜色釉、粉彩、斗彩、珐琅彩,一件件耀古烁今的精美瓷器,凝结着历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和载体。
文物“潮”起来
让我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策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刘薇看来,一个好的展览,除了丰富的展品,展陈形式也很重要。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领略御瓷风采,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展人李雪蕾和同事进行了诸多尝试。
“大概是在2022年底,我们开始组建项目组,启动了这次的展览。展馆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宫廷绘画和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带给参观者沉浸式体验。走进展馆,就像漫步于宫廷园林。” 李雪蕾告诉记者,开展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省博物馆一直在优化展览,大纲数易其稿,即使是开展后,这种优化工作仍在继续,如按照展陈逻辑,为文物量身定制介绍词和展台背景等。
“我们希望每件文物都能展现出它最好的一面,同时利用巧思,增加展陈的趣味性与体验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厅入口的资料架上,整齐摆放着一本本形状酷似古代奏折的折页。翻开折页,里面精选了本次展览中的20件重磅文物,而折页的最后一页为空白页。
“很多年轻人喜欢集印。在博物馆集印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我们设计了一项印章打卡活动,跟着游玩路线寻找打卡点盖章。”如李雪蕾所言,打开折页最后一页,按照打卡机底座上的箭头方向插入卡槽内,垂直按下印章按钮,即可收获一枚御瓷纹样。待集齐所有印章,游客会惊喜地发现,这些印章采用了“青花瓷”作为主色调,精美独特。
此外,通过投影技术,将故宫的四季景色投射在红墙上,春天柳叶间燕子翩翩起舞,夏天荷花池蜻蜓点水,秋天银杏叶被风吹起,冬天梅花散发出缕缕芬芳。故宫的诗情画意,被游客定格在照片中;撷取《百花图卷》等宫廷绘画中的折枝花卉“插入”缤纷绚丽的颜色釉瓷器中,屏风入画、画入屏风,干净素雅,蕴含诗意;在省博物馆IP人物青妹、岁岁鸭、猫护卫的陪伴下,小朋友开启一场 “探索御瓷奥秘”的闯关寻宝之旅,“闯过四道关卡,集齐出海必备的四个品质之星,就可以获得与御瓷一同出海的船票”;郑和下西洋的场景营造、蒙古包等民族元素与中西亚风格纹饰的运用等,让游客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多元、新潮的展陈方式与丰富、珍贵的御瓷展品,两者互相加持,给一个个来此打卡的游客,留下了一份份感动与美好。“来江西旅游这几天,我知道了制作瓷器的过程,从最开始的陶土、颜料,到烧制的温度、叠放的方式,再到出炉的时间、化学元素的配比,各种复杂工艺叠加在一起,而满地的碎片证明了御瓷的可贵” “最喜欢康熙年间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杯,一月一杯,一杯一花,一花一诗,掌中乾坤可观四时之景,风雅极了”“作为一个紫色控,最喜欢仿钧玫瑰紫釉盘。狂喜之余,想起了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的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马上就要到龙年了,青花云龙纹天球瓶上的龙十分生动,很贴合龙年气息呢”“不是故宫去不起,而是江西省博物馆更有性价比,一次看够明清御瓷经典”……许多游客观展后,在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留下感言。
“其实,这次特展除了以5个篇章作为主线,我们策划团队还有意识地埋了一条暗线。展出的这些御瓷臻品,恰恰契合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据刘薇介绍,针对本次特展,省博物馆还精心制作了一张海报:左上方为故宫午门,右下角为景德镇御窑厂,中间是青花云龙纹天球瓶和一位工匠扛着两排拉好的坯,海报背景底纹则嵌入了《陶成纪事碑》碑文。御窑厂与故宫午门之间,是一条蜿蜒的“回家之路”。
“China”,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赣鄱大地自古水土宜陶。万年窑火,烧成世界史上最早陶器;技术革新,洪州窑青瓷领时代之先;木叶跃鹿,吉州窑绘出民窑新篇章;釉下青红,景德镇开启彩瓷高光时刻;明清御窑,江右佳器登瓷史新高峰……瓷上江西,土与火之歌传唱不息。(文字:毛江凡 万芸芸 潘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