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以优质短视频激发海南历史文化活力

2025-04-03 纪委 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这就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激活文化基因,实现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这就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激活文化基因,实现从“文化富矿”到“传播富矿”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化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工具。近年来,我省主流媒体视频号、部分自媒体视频号积极挖掘海南历史文化资源,制作优质短视频内容,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以优质短视频提升文化软实力

鼓励更多海南历史文化借短视频出圈,既是落实“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自贸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3月14日,中央芭蕾舞团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省歌舞剧院开启首演。本组照片均为舞台照。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海南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是短视频出圈的基础。海南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三性”特征:海洋文明的开放性,体现在冼夫人守护海上丝绸之路、华侨下南洋等历史叙事中;移民文化的包容性,凝结于苏轼诗文、黎族苗族非遗等文化符号里;红色基因的传承性,镌刻在琼崖革命遗址、南洋机工档案等红色记忆中。这些资源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和传播价值,亟待深度挖掘与二次创作。我省不少短视频账号聚焦海南文史题材,以微观叙事展现海南乡贤事迹、地域文化特色,以冼夫人庙、海南岛上的古井、海南题材诗歌、市县地名变迁、对外人文交往历史等细节作为视频主题内容。这些近在身边却鲜为人知的海南历史文化述说让海内外视频受众惊叹。

以故事手法传播历史文化内容是出圈关键。通过艺术化方式讲故事,采用深入现场实地拍摄的手法,展现历史文化内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海南历史文化类短视频出圈的重要特点。短视频叙事革新要求创作者兼具历史视野与现代传播思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短视频博主遍访全省乡村社区、地标旧址,发布的短视频在文案设计、脚本处理、镜头转换上跳脱出单纯展现海南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的讨论,更多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例如,有短视频在传递海南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时说:“海瑞的清廉故事让人勇敢,苏轼的流放故事让人超脱,华侨们的奉献故事让人敬佩,正是一个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故事,串联起海南历史文化的脉络。”可以看出,海南历史文化类短视频正在体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的守正创新,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命题同频共振。

强互动性拓宽历史文化类短视频传播范围。在多元媒介共生的时代,分享与互动是短视频的核心特性。短视频平台上,主流媒体视频号与自媒体号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生态圈层,融合交互的分发方式及立体式传播渠道有效扩大了海南历史文化的传播范围。一些短视频号关注海南历史人物,发布系列介绍解读海南历史人物的视频内容,打破了学术界和普通受众的圈层限制,实现历史研究者、历史爱好者、普通粉丝群体的同频共振,引起很高话题讨论度,形成互动、点赞、转发的热潮,进而增强了海南历史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借力短视频讲好自贸港故事

《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争当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大外宣工作格局,建设海南国际传媒港,讲好海南自由贸易港故事”。数字传播技术深刻变革媒体生态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新阵地。

“黎锦时尚大秀”在朋友圈热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深挖文化富矿,构建全要素资源开发体系。实施本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建立“省域文化基因库”,对东坡文化、海洋文化、黎族苗族文化等特色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组建由历史学者、新媒体专家、技术团队构成的智库联盟,建立文化资源分级分类开发机制。创新推出“全民文化发现计划”,通过“海南文化寻宝”短视频大赛等形式,发动自媒体创作者参与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形成用户生产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协同开发模式。例如,邀请百万粉丝博主参与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创作关于海南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的微纪录短视频、VLOG等,邀请受众参与话题互动,有效激活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价值。

坚守内容本真,打造质量认证体系。构建“政府引导+学术支撑+市场运作”的创作生态,确保所传播的内容来自海南真实生活、真实历史、真实文化,并将这种真实还原给受众。例如,利用东坡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出《诗词海南》系列短视频;鼓励文史学者以“短视频+知识”的方式介绍苏轼居琼创作诗词中的风物,链接文化脉络和现实观照,激发受众共鸣。对涉及重要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实施“学术背书+技术核验”双认证。如创新开展“拍在海南”宣传推介和采风活动,吸引更多业界内外知名人士和广大受众走进海南、了解海南历史,对传播优质文化内容的账号给予流量扶持,形成良好的传播生态。

精准定位受众,建立分众化传播矩阵。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海南文化受众画像库”,区分国际游客、Z世代、银发族等不同群体的内容偏好。针对海外受众开发《闯海记》多语种系列短视频,以闯海人奋斗史映射自贸港精神;面向青少年推出《非遗少年说》互动挑战赛,通过AI技术体验黎锦织造技艺。实施“文化触点计划”,在机场、港口、景区、星级酒店等出入境通道、消费场景设置短视频交互终端,依据游客偏好智能生成、推送个性化文化内容。运用“文化+短视频”社群互动模式,在短视频平台构建海南传统文化共创社群,激励用户自发和平台自觉上传短视频,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的双向赋能。

智驱技术革新,构建AIGC创作生态系统。以人工智能驱动计算机图形学(AICG)技术加强海南历史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互动体验,形成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数字化项目中,运用三维重建技术1:1复原文物,观众通过手机AR即可“触摸”明代青花瓷。鼓励博物馆入驻短视频平台,利用动画、特效配音等新媒体手段与海南海洋文化、海洋历史进行深度融合,将国家级海洋珍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给网络受众;创新推出“文化元宇宙”项目,用户可穿戴VR设备参与水下考古,实现海洋文化沉浸式体验,做好海南海洋文化、海洋历史在现代社会的全新阐释。

深化融合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共同体。进一步健全大宣传机制,把“视频化”作为加快推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搭建全媒体渠道、拓展传播版图,抓内容创新、推出系列精品视频。通过全网视频号向用户推送海南历史文化类内容,增加传统文化的曝光度,有效传播海南历史文化。用好商业平台,持续扩大各平台端口的领先优势。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应在各平台端口立足自身特色又“攥指成拳”,加强资源互通互补,实现网络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集约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共建“自贸港文化频道”,打造“政务发布+文化解读+商业推广”传播链;在商业短视频平台发起主题创作活动,邀请全网受众积极参与到短视频的创作中,形成话题流量和关注热度。

原标题:以优质短视频激发海南历史文化活力

作者:崔皓越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