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正式开放 “时代逸飞”全面呈现大师陈逸飞毕生艺术实践
2025年4月26日起,浦东美术馆重磅新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陈逸飞——他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美术家代表和当代海派文化的继承发展者、是“大美术”和“视觉艺术”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红色文化创作的创新开拓者、是为城市文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使者。
本次展览“时代逸飞”是艺术家迄今以来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回顾展,旨在全方位地呈现他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突出他在不同领域内的重要成就。
展览亮点
展览被分为四大主题板块,囊括了共计约150件展品,其中包括约80件陈逸飞的代表性油画,覆盖了他各个时期内风格多样的不同系列创作。
“时代逸飞”重点展品一览
青年陈逸飞所创作的《开路先锋》《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等主题性绘画;留美时期首先打开西方市场的“水乡”系列,如:《周庄》《苏州的黄昏》;为大众所熟悉的“音乐家”系列,如:《长笛手》《女人与吉他》;包括《夜宴》《浔阳遗韵》《丽人行》等作品在内的经典“仕女”系列;以《玉堂春暖》为巅峰,将绘画美学延伸至电影实践中的“海上旧梦”系列;以《山地风》《绿绿的草原》等作品为代表,突破一贯浪漫写实传统的“西藏”系列等。
除了绘画作品以外,本次展览还将展示陈逸飞在其所开创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下所进行的多元艺术实践,例如:他所创造的雕塑作品《东方少女》。同时,展览将特别播映由陈逸飞执导的四部电影精剪——《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往上海》《理发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最后,展览还将讲述陈逸飞如何深度参与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建设和规划,通过各种在地实践反哺他的家乡。各类珍贵文献与展品将共同带领观众走进陈逸飞丰富而精彩的艺术世界。
本次展览为观众们提供了一次尽情纵览陈逸飞艺术人生的绝佳机会。今天,请大家随我们共同了解本次展览中,部分以上所提到的重点作品吧!
01
《开路先锋》
1972年
陈逸飞 魏景山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开路先锋》由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创作,是陈逸飞艺术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1971年,二人赴南京梅山铁矿深入考察,绘制大量手稿。他们被工人阶级的力量与精神所鼓舞,选取工人抬钢轨昂首前行的场景作为画面主体。
作品采用仰视视角,展现出开路先锋的豪迈气概,传递出顶天立地的壮阔感与生命激情。画中工人不仅是筑路者,更是那一代开拓者的象征,他们怀揣信念,充满热情。参与创作这幅作品时的陈逸飞年仅26岁,该作品也一度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
02
《黄河颂》
陈逸飞
1972年
泰康保险集团收藏
1972年,《解放日报》为创作“黄河”系列油画而成立创作组。届时,就任于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的陈逸飞被任为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颂》。
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期间,陈逸飞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望远方。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雁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便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是目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而该内容所在的课本第二单元的配图,正是陈逸飞所创作的这幅同名作品。
03
《占领总统府》
(复制品,印刷于2025年)
陈逸飞 魏景山
197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占领总统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由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再度合作完成。它奠定了陈逸飞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其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描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战士攻入南京总统府,在4月23日将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升起的瞬间。作品采用俯视的构图,视点独特新颖,气势恢宏,画面上的人物表情生动真切。这幅作品实现了题材、构图、人物和技法的相融,呈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画面呈现标志性纪念碑式三角形构图,明暗对比强烈,集稳重与动感于一体,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空间效果。
这幅作品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的永久藏品,史上从未外借展出。为了本次展览,浦东美术馆特别获得了军博授权和提供的《占领总统府》建模数据,并以此复刻了这幅油画的原貌。作为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件复刻品,它的意义非凡。展览“时代逸飞”标志着军博将《占领总统府》以这种特殊的形式首次外借,使展览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04
《踱步》
陈逸飞
1979年
私人收藏 龙美术馆提供
1979年,陈逸飞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创作了杰作《踱步》。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踱步》的诞生,标志着陈逸飞对自我的超越和其历史观的成熟。
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线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借鉴电影艺术,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宽银幕构图,将自己画入画面,与空座椅共同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幅作品为思想与表达而作,超越了现实主义之技法,彰显了新时期对人性主体的张扬。
《踱步》为陈逸飞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
05
《周庄》
陈逸飞
1988年
私人收藏
八十年代初,正在美国求学的陈逸飞开始以江南古镇周庄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水乡主题绘画,并在海外大受欢迎。这一阶段的陈逸飞充分汲取了西方艺术世界的养分,探索出一条融合中国美学与欧洲写实技巧的道路。
“水乡”系列中,他将直涂画法与罩染法结合,巧妙捕捉地光线方向,营造独特光晕。这一技法得益于他对古典大师作品的修复与研习,尤其是约翰·辛格·萨金特的画作。展览中的油画《周庄》是“水乡”系列中的上乘之作,笔触细腻柔和,散发出江南古镇特有的氤氲朦胧之美。
06
《长笛手》
陈逸飞
1987年
私人收藏 龙美术馆提供
在陈逸飞众多的创作中,同样于留美期间开启的“音乐家”系列无疑是其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标志着他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的凝视。陈逸飞从摄影中获得启发,在该系列中大胆地革新了对边缘线与面部轮廓的处理方式。
《长笛手》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黑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
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
07
《夜宴》
陈逸飞
1991年
私人收藏
《夜宴》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
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
这一时期的陈逸飞越发自信和大胆,笔触优雅灵动,画面整体却不失稳重。其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
08
《浔阳遗韵》
陈逸飞
1991年
私人收藏
《浔阳遗韵》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
左侧两位乐师仿佛再现“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意境,以画面传递声音,营造通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种时空的拼贴:以盛唐时期的华丽乐器、民国初年的服饰、20世纪90年代的妆容、当代戏剧的灯光效果以及古典绘画的光影技法相互融合。画面中如水墨般晕染的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怀旧的色彩。
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百万元成交纪录,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巩固了陈逸飞在该领域的先锋地位。
09
《玉堂春暖》
陈逸飞
1996年
私人收藏 龙美术馆提供
创作于1993年的《玉堂春暖》堪称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的又一巅峰之作,极具戏剧性与文化象征意义。陈逸飞构思的这幅时代画卷中,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陈逸飞以民国时期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华美的群像。
该作品在美学和技法上近乎完美,思想上则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复杂性。画面中的茶盏、酒瓶与珠饰暗示着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左侧昆剧表演者与右侧身着西洋服装的观众相互对视,象征着现代与前现代的相互凝视。画面中那张空着的木凳,似乎在等待当下的观众入座。通过这种方式,画面完成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时空连接。陈逸飞凭借其超凡的绘画技法所创造的东方时空,不仅是民国上海的文化镜像,在当下也折射出观者自身的文化身份。
如此独特的场景构建,与陈逸飞在同一时期开展的电影《海上旧梦》(1993年上映)的艺术实践密切相关。在镜头之下,老上海的时空散发着无尽的魅力,每个人的命运都在其中徐徐展开。陈逸飞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对气氛塑造与把握的经验,亦延续至其下一部电影作品《人约黄昏》(1995年上映)之中。
10
《丽人行》
陈逸飞
1997年
私人收藏
《丽人行》创作于1997年,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极为杰出的一幅群像画。与《玉堂春暖》类似,该作品也是以老上海为背景,描绘了四位身着华美旗袍、姿态典雅的女性人物。
画面中,人物肌肤的细腻质感、服饰的精致纹理均被刻画得丝丝入扣。作品整体以暖褐色为主调,通过光影的微妙变化营造出朦胧的怀旧氛围。旗袍、鸟笼、中式家具等元素体现了民国时期上海的市井风情与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气质。陈逸飞以写实的风格展现了他对东方古典美学与20世纪现代都市文化的深刻理解。
《丽人行》在艺术市场上表现卓越,2018年于香港佳士得春拍以8335万港元(约合6777万元人民币)成交。本次展览为该画作自此场拍卖以来首次与公众见面。
11
《绿绿的草原》
陈逸飞
1996年
泰康保险集团收藏
九十年代时,陈逸飞多次来到藏区采风。他被这里独特的风俗民情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西藏”系列油画也成为了他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该系列创作中,陈逸飞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同时,凭借电影创作的经验,他在绘画中不断探索视觉拉伸所带来的戏剧性张力。
《绿绿的草原》创作于1996年,描绘了藏民们的生活切片。该作品以开阔的草原为背景,画面被三个身着藏族服饰的人物所填满。他们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传递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崇高感受。该作品在技法与风格上也突破了陈逸飞一贯细腻唯美的浪漫写实传统,呈现出粗犷、原始而神秘的视觉效果。
12
《思念》
(未完成)
陈逸飞
2005年
私人收藏
陈逸飞的一生中与众多文艺工作者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其中包括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的著名导演、监制、制片人吴思远(代表作包括:《醉拳》《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等)。
出生于上海的吴思远不仅是陈逸飞的同乡好友,更是其电影事业的领路人。他是陈逸飞执导电影《人约黄昏》(1996年上映)的投资人,这部电影曾入围1995年第四十八届戛纳电影节特别推荐单元。
本次展览中的油画《思念》是由陈逸飞赠予吴思远的作品。2005年4月,陈逸飞在拍摄电影《理发师》期间因疲劳过度导致胃出血而不幸逝世。当时,这幅作品接近完成,但还未由陈逸飞亲笔签名。因此,《思念》与《理发师》都成为了陈逸飞的未完成之作。得知这一消息后,吴思远无偿接手并以陈逸飞的执导风格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制作;而油画作品《思念》则由陈逸飞家族正式赠予吴思远。
时隔20年,这幅作品在本次展览中的亮相不仅丰富了展览本身,更纪念了两位文艺界传奇人物之间的友谊。通过了解这幅作品的背景故事,观众们也可以深刻体会那创新与真挚并存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