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微短剧如何为海南文旅“加戏”

2025-05-09 纪委 56
你是否曾因为一部微短剧,而悄然动了出发的心思?  近年来,微短剧这股新兴的影像风潮,在短视频平台的助推下迅速走红,让人们从都市快节奏生活中撷取情感慰藉,也为旅游目的地插上了“内容传播”的翅膀。在“看一...

你是否曾因为一部微短剧,而悄然动了出发的心思?

  近年来,微短剧这股新兴的影像风潮,在短视频平台的助推下迅速走红,让人们从都市快节奏生活中撷取情感慰藉,也为旅游目的地插上了“内容传播”的翅膀。在“看一眼就想去”的时代,微短剧不仅塑造了城市形象,也不断改变旅行的逻辑。

  海南,作为中国最具自然与文化叠合度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可把握这一“剧”变风口,以“微短剧+旅游”的融合形式,走出一条全新的文旅传播路径。

  海南微短剧的“起风点”在哪里

  与传统影视相比,微短剧的优势在于“轻、快、短、频”——内容浓缩、情节紧凑、传播高效,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消费节奏。依托平台推荐算法,它能够精准触达受众,而“话题制造+二次创作”的组合拳,又极易形成社交裂变。

  正是这种天然的“社交基因”,让微短剧成为年轻人最热衷的内容消费形式之一。而对于旅游城市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流量变革,更是一场情境营销的转型升级。

  海南的起点并不低。从陵水的海风国际影视基地、儋州的海花岛,到海口的观澜湖电影公社、三亚的亚龙湾影视区,海南发展微短剧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剧感地貌”:椰林、海滩、火山口、黎族苗族村寨……每一处风景皆可入剧。政策层面,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版权交易、税收优惠等也为微短剧“出海”提供了便利。

  但海南微短剧产业同样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产业链尚不成熟、缺乏全国爆款IP、传播模式同质化,国际市场布局仍处初级阶段……海南需深度挖掘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从“内容产地”跃升为微短剧强省。

  微短剧如何唤起“我要去”的冲动

  微短剧带来的,从来不只是观看体验,更是一种“沉浸式消费想象”。

  当剧情在海口骑楼老街悄然展开,观众不仅被主角的命运吸引,更会好奇“这是哪儿?”“我能不能也走一遭他走过的路?”——这种由“情绪嵌入”而非广告语驱动的“目的地种草”,正在改变人们的旅游决策逻辑。

  这种现象背后,是高度结构化的心理路径。

  首先,这是“情境植入”。微短剧把地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舞台,让万宁冲浪湾、骑楼老街、火山遗址不再只是地名,而成为观众情绪的落脚点。

  其次,这是“社交动员”。剧情打卡、角色模仿、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这些玩法像催化剂一样,让线上追剧者成为线下旅行者,也让“拍摄地”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地”。

  最后,这是“人群细分”。18至35岁青年喜好“剧本杀+旅行”的互动体验;亲子家庭偏好科普互动、陪伴剧情……微短剧只有在内容上精准适配不同受众的心理动机,才能真正实现从“内容”到“行动”的闭环。

  一部热门微短剧《家里家外》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四川的市井文化,那么一部关于黎锦的爱情故事,或是南洋侨乡的微短剧,是否能吸引更多目光投向海南?

  把微短剧转化为文旅新场景

  微短剧能带来流量,但更大的价值,是将这份“观看欲望”转化为“消费动能”。

  首先是传播形态的创新。海南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把微短剧精准推送给潜在用户,并联合主演、编剧等发起直播互动,引导用户实现“剧情+目的地”双线沉浸。其次是内容共创。鼓励用户参与“剧情番外篇挑战”“角色二创剧本杀”等UGC(用户生成内容)活动,此举不仅可增强传播黏性,也有助于构建“海南IP宇宙”。

  更关键的是,海南必须在产业层面完成“内容到场景”的延展——微短剧IP不应停留在云端,而应落地到景区、民宿、街巷、美食店。例如,将热门微短剧的经典桥段还原为实景体验路线,游客能在骑楼老街上“演”一次剧情,也能在三亚湾的“微短剧IP咖啡馆”里点一杯“剧情同款饮品”。

  此外,结合海南文化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如黎锦主题手账、苗绣IP周边、热带植物香氛等)也能借微短剧影响力拓展销量,实现内容—场景—商品的一体化闭环。

  海南微短剧不仅要“出圈”,更要“出海”

  如果说“出圈”是微短剧赢得流量的第一战,那么“出海”才是其成为产业驱动力的下一场硬仗。

  眼下,微短剧已不只在国内平台上风生水起,海外社交平台正快速成长为中国内容出海的新主战场。海南握有得天独厚的“国际传播入口”——自贸港的国际通道优势,不只是政策的“护航器”,更是内容文化出海的“加速器”。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部植根于黎族苗族文化的微短剧,在国际合作团队的策划下,以中英双语在全球首发。主角在火山岩遗址上奔跑、在海边渔村低语、在黎族织锦工坊沉思……每一帧画面,既有地域温度,也有文化厚度。当点赞与转发在海外社交平台层层发酵,海南也可以进入全球年轻观众的“心动地图”。

  当然,这样的走出去,并不只是内容翻译、视频转发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海南要建立起完整的“内容出海基础设施”:打造本土团队对接国际平台的能力;建立版权授权、联名开发等IP出海机制;探索跨文化叙事策略,让地方文化以国际语言讲得出、听得懂;引入海外创作人才,推动联合制作,提升海南内容的国际能见度与议价能力。

  出海不是远方,是方向。未来的海南微短剧,应该既能在西方观众的“推荐页”里掀起共鸣,也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内容话语权。微短剧的“轻”,不是轻浮,而是轻盈——它承载的不仅是几分钟的情绪消费,更是千年文化走出去的当代表达。

  短剧只是媒介,讲好海南才是目的。海南的美,不止于风景,更在于故事。而微短剧,正是讲述这些故事的全新工具。当我们不再拘泥于“镜头拍了哪里”,而开始思考“镜头如何引导人们看待这里”,海南文旅传播的逻辑也随之改变。“微短剧+旅游”,这条“第二增长曲线”,或许不需要轰轰烈烈,却足以绵延深远。未来的海南,应不止于“风景中的影视基地”,而应成为“故事中的旅游目的地”。

原标题:微短剧如何为海南文旅“加戏”

作者:刘舫舟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