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广东省非遗馆举办非遗集市助力“百千万”培育文明乡风

2025-05-17 纪委 1
近期,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乡村非遗集市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

近期,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乡村非遗集市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行。50个特色摊位、近百位非遗传承人的“非遗全明星阵容”,充分展现“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

图片1.jpg

“寻味”岭南 在“舌尖”上感受乡村发展的活力

活动特设“寻味”专区,将“舌尖上的岭南”荟萃一炉,让市民游客充分领略到岭南可耕可渔,山海粮蔬皆富的丰饶图景。集市展销的形式,将各地乡村中非遗代表性项目变成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场景,更成为各地“非遗+文旅”IP构建的展示窗口,让人们看到广东非遗活态传承蓬勃活力,以及非遗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成果。

图片2.jpg

岭南饮食文化重视药食同源,美食与养生两不相负。茂名荔枝干、新会陈皮、佛手果……热闹的摊位,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都说凉茶是广东人的“续命水”,除了凉茶制作技艺,现场还有南方农村报带来的“广东三宝”,让“可以带走的岭南地道风味”飘得更远。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组织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广东两个案例入选,茂名市化州市的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位列其中。当现场观众得知非遗工坊依托“工坊+基地+农户”模式,吸纳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参与生产,带动899人就业,纷纷竖起大拇指。现场展示的“爆珠口香丸”等创新产品更是引来不少年轻人尝试,让传统中药与年轻人的“潮流养生”产生了共鸣。

“吃宰相粉,奔好前程”。在韶关始兴宰相粉的摊位上,退役军人、宰相粉制作技艺传承人官超城信心满满,“我们在当地有七八十个员工。我们收购当地农户种的粮食,闲置的劳动力可以来我们企业做米粉,实现了农户在当地的就业和致富。”

舌尖上的非遗,不仅是生活必需,还是传统,是记忆。高埗矮仔肠、肇庆裹蒸粽、客家竹筒粽、横河大笼粄,以及沙琅的豉油、罗定的鱼腐、隆江的绿豆饼,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朝夕相伴的寻常味道,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场上荡出悠远的乡愁,引来众多游客争相品尝。

图片3.jpg

岭南人注重生活品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潮州单丛茶、东莞荔枝蜜……从岭南大地走向全国。味蕾的满足,也是社交的纽带,连接着朋友和家人,也传递着生活的幸福。

牵手“巧匠” 以创意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推“百千万工程”中彰显出独特价值。广东全省各地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创新等多维度实践,既焕发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又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续动能。

“墩头蓝是我们广东客家地区仅剩的一门既有织又有染的手工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曾春雷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墩头蓝正在实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不但开发出很多新产品,还与乡村旅游、民宿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增加了参与农户的收入。

图片4.jpg

阳江豆豉酿制技艺非遗工坊、红古轩非遗工坊等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齐聚集市,与公众展开一场文化与产业相互成就的对话。其中,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依托“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截至目前,广东省共建设非遗工坊122家,涵盖13个非遗工坊类别。2024年,非遗工坊带动乡村就业总人数19864人,带动就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达3786元,不但助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也让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图片5.jpg

丹霞红豆饰品用一根绳、几颗豆,融入中式美学,廉江古纸以手工材质嫁接古风包装,“潮州花灯”以流光夜灯点亮生活,“阳江风筝”变身吉祥寓意书签……在此次活动中,传统工艺与时尚设计的双向奔赴,乡土元素与当代生活的协调适配,成为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的亮点。众多来自岭南乡村的“巧匠”现场演绎指尖上的绝技,让现场气氛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麦秆(麦金)画在方寸间演绎麦浪金辉,藤编以经纬交错编织岭南风韵……不少现场观众表示,以前都是在展览馆中看到这些艺术品的“成品”,今天在现场亲眼看到它们“诞生”的过程,才真切感受到巧思、巧艺的结合在细微间点亮生活。

此外,广东省非遗馆邀请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在集市现场为观众带来“广东木偶戏非遗Show”展演,经典剧目《拇指姑娘》舞蹈片段吸引大小朋友驻足观赏。

图片6.jpg

接下来,广东省非遗馆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遗价值,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助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更好地发挥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