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逅海南
编者按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秋风劲菊花开的时节,约三两好友,煮几匹螃蟹,就一杯老酒,道古今话岁月,真人生惬事,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金秋时节,菊黄蟹肥,多少年来,品蟹、赏蟹、咏蟹、读蟹,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精彩的部分。
海南蟹的常见品种
俗语说,“寒露吃蟹正当时,至鲜美味在人间”,九十月份的海南,依然有夏天的味道,但这不妨碍我们就着习习的海风,来一场别样的海南“蟹”逅。
一部跨越4000年的“蟹”史
鲁迅曾说,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真正的勇士。这位勇士姓甚名谁,虽然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吃蟹这事儿,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典籍中最早的吃蟹记载来自《周礼》。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螃蟹无法长期保存,聪明的古人便将蟹拌上调味品制成蟹肉酱,即“蟹胥”。那时,人们更多将蟹肉视为一种稀有食材。
蟹的构件甚多:足、螯、脐(主要是雌蟹圆脐里含有微量的黄)、筐、胸(有着一仓一仓的蟹肉)、黄(卵巢)、膏(精巢)等;皆可食且味美。那么,什么最好吃呢?自从东晋毕卓说了“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之后,历代的吃蟹人都格外推重蟹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著名的《蟹赋》里说,吃蟹要讲究顺序,先筐,再胸,后足,“二螫更美,留以待终”,一样一样吃下来,最后才吃“更美”的两只蟹螯,以此为总结,画上一个圆满的食蟹句号。
中国食蟹史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唐代。中唐之后,北方战乱,经济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逐步发展成熟。由此,生于稻田的南方河蟹便不断增多,加之烹饪难度较海蟹更容易,食蟹之俗的流行范围便得以不断扩大,关于蟹肉的诗词佳句更是层出不穷。
海口东寨港蟹肥虾美,物产丰富。王聘钊 摄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螃蟹与酒成了秋日的意象。到了宋元之后,咏蟹诗更是频频亮相,美食家苏轼曾说“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自嘲他宁愿通过写诗来换两只螃蟹吃。
从此,曾作为珍稀食材的螃蟹也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依托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演变出不同的螃蟹种类和做法。从不缺海鲜的海南人,也正在逐渐拓宽和丰富自己的吃蟹版图。
一张各有千秋的“识蟹”地图
海南“陆产三千名,海产万类”,单是螃蟹这一个家族就“蟹丁兴旺”。吃蟹,首先得识蟹。
在海南,你也许没听过和乐镇,但一定知道和乐蟹。万宁红色六连岭之南,绿色东山岭以东,一块面积约50平方千米的水域——港北内海,像是大自然赋予万宁的一个神奇“口袋”,孕育了一道美味——和乐蟹,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和乐蟹又叫膏蟹,膏满肉肥,为其他青蟹罕见,尤其是其脂膏,金黄油亮,香味扑鼻,实在诱人。
和乐蟹。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螯足壮大的琵琶蟹多产自陵水新村港湾一带,和其他蟹最大的区别在于,琵琶蟹是直行而非横走。陵水沿海一带还产有青花蟹,也常被叫作三点蟹、红星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
海口演丰镇的红树林沼泽地,是黑体仔蟹的栖息地,这些家伙浑身灰黑,个头不大,看似其貌不扬,实则蟹膏饱满,肉如玉脂。掀开蟹壳,红亮丰腴的蟹膏实在惹眼,入口鲜香细腻,还能品出淡淡的黄油香。
不同于黑体仔蟹的貌不惊人,红白相间、壳上印着不规则纹路的红花蟹,可谓以高颜值博取眼球,故被称作“蟹里西施”。红花蟹常被用作冻蟹,清蒸后放入冰水中冷冻,口感更具弹性。
三亚椰子蟹,双螯足十分有力,能爬到树上将椰子剪下使其坠落到地,并慢慢凿开坚硬的椰壳,食用里面的椰肉。因此,椰子蟹甚至还自带一种椰味。
而若往热带雨林深处走去,没准还能在溪边石头下发现山螃蟹,个头虽小,却极其灵活。大山深处还有一种稀有珍贵佳肴——灵芝蟹,因专食野生灵芝而得名。初入口时有一股略微苦涩的中药味,片刻后,口感就会变得甘美爽口。
在海味十足的海南,河鲜同样丰富。南渡江的水养肥了河蟹,也吊足了食客们的胃口。海蟹与河蟹有什么区别?前者源自海洋,不同海域有不同风味;后者源自江河,多存于流水石缝间。口味上,海蟹本身带有鲜甜滋味,河蟹则鲜香;做法上,河蟹多以炝炒为主,有时借助些食材搭配,便能变身出一道道美味。
一场无鲜不欢的“蟹”逅
清蒸、油焖、生腌、香煎、炖煮……寻“鲜”若渴的厨师们,似乎将所有想象力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螃蟹,一桌属于海南人的“蟹宴”正式拉开序幕。
在海南人眼中,海鲜的最佳归宿就是直接大火蒸熟,原汁原味是吃蟹的最高敬意。将膏蟹对半切开,露出金黄色的蟹膏,上锅蒸熟后即可食用。蟹肉嫩滑,蟹膏肥美,一整只下肚,足以满足食客们的口腹之欲。红花蟹、黑体仔蟹等也多为白灼,料理方法看上去虽简单,但做到极致的鲜,一口便能撩拨心弦。
油锅煸炒,海南人的另一种常见的吃蟹方式。从业30多年的特级琼菜大师云奋,有着数十种拿手蟹肴,其中虾糟炒公肉蟹这道菜深受海南食客喜爱。公肉蟹宰杀洗净后伴以姜蒜热油下锅,加入用鲜虾、酒饼、米饼融合发酵制成的虾糟,以及几勺花生油,能让蟹肉鲜上加鲜,这是点睛之笔。随后加盐、糖和水焖上几分钟,起锅时倒入葱花、撒上蛋液,顿时鲜香四溢。
螃蟹的融合创新做法。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秋意浓时,熬一锅蟹粥,是海南人对“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另一种诠释。将螃蟹洗净、剖开、去杂质,等粥滚后再落蟹,待沸透时再添葱、肉丝等配料,起锅前加一些油、盐等调料,热气腾腾的蟹粥即可上桌。每一块蟹肉都咸淡适中,无需蘸料相佐,也能尽享鲜味。
如今,有关蟹的做法也在不断融合创新。在海口丽思卡尔顿酒店中餐行政总厨骆文龙精心准备的蟹宴上,螃蟹们为了与挑剔的食客“相遇”,提前披上了“礼服”:有的裹着冬瓜丸子,有的拌着红米炒饭,有的做成醉蟹和着茄瓜呈上……当螃蟹与不同食材相遇,各种化学反应在舌尖悄然产生,甚是美味。
一次雅俗共赏的大快朵颐
如果将吃蟹比作一场表演,那么绞尽脑汁将螃蟹变得美味还只是前戏,整场演出的精髓在于品蟹。品蟹之风从古流传至今,因低头猛啃螃蟹壳实在有失风雅,古人便发明了“蟹八件”。
起初,明代常熟城里的漕书(掌管漕粮的胥吏)及运弁(押运漕粮的官兵)常常聚在一起吃螃蟹,为了更方便畅快地吃蟹,漕书首先创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以代替手剥牙咬。其后逐渐发展到“蟹八件”,即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和小匙,鼎盛时期甚至达到64件之多,样样精致,就连清代才子李渔都禁不住赞叹“美食不如美器”。
后来“蟹八件”逐步流行于三吴闺阁中,她们有空闲,有耐心,沉静,细致,以此吃蟹,自任其劳,吃出了雅兴,吃出了快乐,一度还曾经是某些富户家苏州女的嫁妆之一。
各类器具下,摩拳擦掌间,螃蟹就被“大卸八块”。此时,就该轮到美酒上场。在《红楼梦》中的螃蟹宴上,除了肥美的螃蟹外,正值当季的菊花酒是另一大主角,推杯换盏,大口吃肉,再配以姜醋一同食用,畅快之余,还有驱寒之效。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才十多岁的小姑娘,看到那堆在盘子里的螃蟹,就喜不自禁,兴致勃勃,吟出了“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连大家撒得“满桌子”都是的“小腿子”,她也舍不得丢掉,“多情更怜卿八足”,要啃出它的肉来,吃出它的滋味,这种迷恋和痴情,可以说是爱吃螃蟹食客的真实写照。
有酒有肉,自然少不了吟诗赏菊。一盘螃蟹,一杯美酒,一抹秋景,就能成为诗人灵感的缪斯。吟诵至情深处,连一旁的花都为之着迷。持螯赏菊,应景又风雅,也难怪看着“横行霸道”的螃蟹还得了个“菊下郎君”的雅号。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古人对吃蟹的讲究也保留至今。但简单质朴的海南人似乎不讲究什么仪式感,在食客看来,大快朵颐才是对螃蟹最大的尊重。直接掰开蟹壳,吮吸蟹黄,任由汁水在唇齿间流淌。遇到肥硕的蟹钳,也等不及用工具敲开,后槽牙一咬,“咔嚓”一声,蟹肉便冒出了头。总而言之,吃蟹这事儿,可雅可俗,全凭喜好。
秋风起,吃蟹忙,餐桌上的蟹壳红火,寓意着富足喜庆,这是一种收获的喜悦,也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满足。
原标题:蟹逅海南
记者:张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