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赋能生态博物馆建设 “短视频+”铺就乡村振兴“新高速”
9月13日至9月17日,2022年度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人才服务专项工作”生态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培训班在钦州市圆满落幕。本次培训班围绕“非遗与文创”“短视频+文创”等主题开展,共有40余名来自广西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社区、广西民族博物馆结对帮扶村——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钦州市博物馆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及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参加。
开班仪式
“课堂+实地”:双教学模式同频共振
本次培训班邀请到了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尹红教授为大家讲授《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她结合时代背景、专业知识、经典案例等,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蕴含独特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成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来源。
参观坭兴陶博物馆
除了课堂授课,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前往钦州市坭兴陶博物馆、千年古陶城创意文化产业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历经千年,仍能兴盛不衰与其驰而不息的创新密不可分。如1984年,30万只结合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设计制作的坭兴陶艺术品“神鸟”成就了迄今为止我国陶器行业单件陶器艺术品一次性出口欧美市场最大纪录;2006年,坭兴陶艺术品“高鼓花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等。实地学习中,坭兴陶的跨界混搭、兼容并蓄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拓宽了大家对于非遗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关系的认识。
“分享+体验”:沉浸式学习精准高效
本次培训班还邀请到了桂林集扇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硕夫、黄可人两位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他们从一个小作坊起步到创建“集扇斋”品牌的经验,以及如何将一把团扇“玩”上联合国舞台的故事。
黄硕夫老师分享文创产品——mini团扇DIY材料包
此外,来自各个生态博物馆及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的手工艺人也现场分享了各自带来的手工艺品、文创产品,交流从业经验,如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白裤瑶娃娃令人眼前一亮,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侗族刺绣香囊让大家交口称赞,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的银饰作品体现出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的可能。
“短视频+文创”: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本次培训班期间还举办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乡村振兴·文创产品短视频制作比赛”,并邀请到了拥有丰富农村电商经营管理培训经验的广西新农人谭勇波团队进行指导,传授大家文创短视频的拍摄技能以及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传播传统文化和文创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建立以短视频为基础的新业态产业链。
广西新农人团队谭勇波老师授课
比赛前,广西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吴伟镔强调:“短视频是当下文创产业最核心、最新颖的产业形态之一,不仅是众多文创产业的重要传播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创形式。”经过认真考核遴选,最终,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何春、黎国英,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吴怡悦、杨基艳,金秀坳瑶生态博物馆黄陈钊、庞伊蔓等人的文创短视频作品拔得头筹,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南丹白裤瑶阿魅手工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创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三届,在前两届的圆满举办下,各生态博物馆积极筹建了在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如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于2021年建立“南丹白裤瑶阿魅手工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以8位合作社成员带动全村手工刺绣妇女开展系列产品的设计、打样与生产,实现了类似粘膏画茶席等近20款具有白裤瑶特色的文创产品;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也于2021年设立独立的文创部,围绕侗族“非遗、旅游、营销”主题生产了10多样文创产品,有效地推动当地非遗创新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