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来听贵州文博人怎么说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贵州省文博工作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进入新发展阶段,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动贵州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贵州省博物馆
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作为储存和激活贵州文化IP发展势能的场所,在新的发展阶段下,贵州省博物馆汇聚社会资源,“打破围墙”,多触角伸展,以“博物馆+”,解答“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这让我们倍感振奋!”贵州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馆长李飞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对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馆藏资源的研究、发掘、转化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时下,贵州省博物馆正通过新的表达形式,延伸、拓展、重塑新时代博物馆观展体验,挑动“尘封的经脉”。
“当前,贵州省博物馆正在进行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改造提升的核心目标,就是‘讲好贵州故事’,向公众奉献一个讲好贵州30万年历史、体现贵州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们目标更明确、信心更坚定。”李飞说。
文物的征藏、保管、研究,是文物合理应用,讲好故事的重要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藏品文物管理、研究的信心,让更多的珍贵文物在新时代释放出最大能量。”贵州省博物馆第三党支部书记、保管部副主任张婵说,“十年来,贵博保管部藏品的征藏、管理、研究职能发生了质的转变。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标准化、专业化全面发展,藏品数量增长约10%,藏品预防性保护设施设备大力增设,藏品库房面积扩大了三倍,藏品的动态管理也更加‘科技范’,实现了藏品管理利用模式质的飞跃。”
从文化惠民的受益者,到如今“建设者”中的一分子,贵州省博物馆第四支部组织兼宣传委员、安全保卫部文飞,对正在拟定的“贵博智慧消防安全平台建设”更有信心。
“作为有着十年党龄的青年党员,我将在新征程上握紧‘接力棒’,积极推进省博消防安全云平台建设,实现消安一体化管理和楼宇智能化控制,守牢文物安全底线。”文飞说。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以考古成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这个词多次被提及,并专门系统阐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凝聚了力量。
10月1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与几位考古队长交流学习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十年,中国考古学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文化自信”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让周必素对未来充满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特别是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征程上要有新作为,贵州考古人将以成果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勇毅前行,实现‘贵州突破’。”
贵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的生动展示地。十年来,贵州通过推进“专题特色考古”,以考古成果实打实的开讲“文化课”,让曾经的“冷门”考古,成为新时代讲好贵州故事、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后进之秀。
“十年来,贵州考古人的拼劲儿和狠劲儿,也是新发展阶段里,贵州考古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凝练贵州方案,贡献贵州力量的基础。”周必素表示,近年来的“考古热”,正是中国人文化获得感的体现之一。在推进考古研究工作,提高学术“话语权”的同时,贵州将转化好考古成果,以新成就推进文化自立自强。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贵州奉献了什么力量?这是新时代贵州考古人需要不断探索突破的课题。
“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想起贵州考古这十年历程。今年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年。”作为一名新党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副主任韦松恒心潮澎湃。
“十年来,我参与和见证了贵州4个考古项目 荣 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历程,亲历了贵州田野考古发掘理念、方法与实践的进步。接下来,我将努力踏实地完成考古项目结项,做好研究,对成果进行转化,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关注贵州考古。”韦松恒说。
新使命引领奋斗方向,新蓝图开启光明征程。作为一名长期驻扎在田野的青年考古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总支组织委员史忞,在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时代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我深刻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从业五年的考古工作者,将继续积极投身考古一线,在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扎根田野的朴素精神的同时,也要积极拥抱新科技,以创新的理念提升田野考古发掘水平和研究水平。”史忞说。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家底让文保工作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0月19日,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松涛在备受鼓舞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系统开展摸清文化遗产资源家底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的基础。
“目前,正在进行的贵州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贵州段调查、贵州省传统村落濒危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等重点工作,将促使更多文物资源‘活’起来。”李松涛表示,据贵州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沿线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41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如何让‘鲜为人知’的文物保护工作,以更加灵动鲜活的形式‘广为人知’,让更多年轻人成为文物守护者,也是接下来工作的一大重点。”李松涛表示,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迈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的历史跨越,报告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凝聚了力量。
让文物“活”起来,打通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是前提。
“我们将树立‘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理念,努力做好文保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和文保修缮工程监理工作,让更多文物资源‘活’起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省文保中心党支部纪检委员、规划设计室副主任唐秀成说。
文物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起爱国奋进力量的重要源泉。
“过去十年,是文物保护意识持续增强的十年,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的社会共识深入人心。”省文保中心技术室党员徐艳慧感慨道,作为新时代文博工作者,接下来将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守文物保护安全底线,在发掘好、研究好、讲述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