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征程扛起新使命守正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天博人新征程上扛起新使命,担当作为,守正创新,不断挖掘利用馆藏优势资源,深究藏品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使之以更多元的姿态呈现于广大民众面前,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天津故事。
一、“树品牌”树立特色
1、发挥馆藏优势,策划精品展览。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策展人制度,围绕馆藏文物策划原创展览,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通过建立与完善策展制度、优化实施方式,组建专业策展团队,提升原创展览的质量与数量,促进展览主题系列化、内容深度化,打造天津博物馆文物精品系列展览品牌。
2、文物活态利用,创新社教形式。探索馆校常态化联动,开展“板凳上的博物馆”建设,为中小学生来馆现场教学提供优质服务;深化“博物馆进校园”内容,建立博物馆教育课程库,完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拓展线上社教活动,强化云端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完善“文博讲堂”的体系和内容,为市民普及历史文物知识;继续策划“看天博展览,听天津故事”等主题研学活动,打造成天博标志性的品牌活动。
3、建设云端天博,助力文物活起来。在已完成的“VR天博”的基础上,结合虚拟3D建模技术进一步充实内容,把天博更多精品文物展览创制成线上展品。同时,着眼于展览的数字化展示,以“馆藏敦煌遗书展”为例,计划与相关设计团队合作,将对部分天津博物馆藏敦煌遗书进行数字全息呈现,以空间叙事呈现为手段,借助数字技术,运用“虚实结合”构建沉浸式展览,让观众同时徜徉于实体和虚拟空间两个维度的展厅观展。
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轴
4、夯实文保基础,推动科技创新。致力于可移动文物的研究保护,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水平的提升。稳步推进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项目“天津博物馆精品陈列厅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天津博物馆甲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和“天津博物馆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等,并利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心系统,对库房和展厅文物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和定时检测、分析,确保文物安全。
5、拓宽宣传渠道,加快博物馆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媒体中心作用,实现官网、官微、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今日头条和抖音等平台融合创新,多频共振,扩大天津博物馆文化影响力。如围绕重要展览策划直播连麦活动;结合社会热点深入浅出为读者介绍天博藏珍和文博知识等。
6、打破博物馆围墙,扩大资源共享。打破边界,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跨界融合,如博物馆+活态非遗、博物馆+城市公共交通、博物馆+餐饮美食等等,用文化搭建共享平台,用时尚激活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的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博物馆+文化圈,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美。
二、“亮家底”亮出底气
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07年底对外免费开放,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明单位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等多个荣誉称号。
1、百年老馆,文物大观。历经百年发展,天津博物馆现已形成文物逾二十万件,涵盖近二十项品类的可观规模。馆藏精品荟萃,以甲骨、敦煌遗书、青铜器等为代表,蕴含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例如馆藏青铜器品类齐全,其中有一些重器蜚声海内外。如西周夔纹铜禁,系上世纪20年代在陕西盗掘出土,目前存世西周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同出的另一件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天博馆藏之丰厚,与城市深厚的文物收藏传统底蕴及历代天博人、捐献者的努力密不可分。大多数文物品类,皆具有收藏体系完备的共性。从创制年代到产生地域,从典型流派到代表作家,横贯时空,遍涉各类艺术领域。其中,尤以书法、碑帖、绘画、瓷器、玉器、货币、玺印、砚台等类最为典型。例如馆藏宋代“五大名窑”品种齐全,明清瓷器多为御用官窑器,尤以青花和彩瓷最为突出。其中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稚鸡图玉壶春瓶,胎质细腻,绘画纯熟,工艺精湛,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珐琅彩瓷艺术精品,传世品极其稀少。
1981年由张叔诚先生捐赠
清 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2、英才汇聚,科研兴馆。科研是博物馆创新之源,人才是博物馆创新之本。天津博物馆始终坚持“科研兴馆”,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搭建各类科研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天津博物馆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8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32人,研究生学历46人(博士6人、硕士40人),本科学历112人。45岁以下人员115人。这支高学历、高素质、年轻化、凝聚力强的人才队伍,在博物馆藏品研究、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