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牵手”旅游 山西文旅新业态焕发新光彩
大阳古镇
游客制作云丘山花馍
皇城村重阳习俗
日前,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山西的云丘山景区、大阳古镇旅游景区、洪洞大槐树景区、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等14个项目分别入选“非遗旅游景区名录”“非遗旅游街区名录”“非遗旅游村寨名录”。此次评选既是山西发现、培育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项目的过程,也是整体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为山西全面塑造“华夏古文明 山西好风光”文旅品牌提供了新动能,加快推进了全省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发展新路径景区“烹制”非遗盛宴
山西,拥有数目庞大且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共计130项,项目保护单位182个,位列全国三甲。其非遗市场前景可观、发展潜力巨大,是支撑和推动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柱。
此次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名录”的云丘山景区,前不久上演了一场非遗盛宴。花鼓、木偶、锣鼓、面塑等多项非遗项目的表演和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欣赏和体验。
云丘山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通过对景区“活态民俗博物馆”——塔尔坡古村落的升级改造,将特色婚俗、非遗民俗、研学体验等有机融合,使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在这里体验云丘山中和节、云丘山花馍制作等非遗的独特魅力。
“现在,经过景区的精心打造和传承,云丘山中和节作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旅游节,也成了展示山西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云丘山景区总经理张恒山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保护单位,临汾市洪洞大槐树景区形成了每年清明、中元、寒衣三大祭祖节日按照特定仪程举办祭祖大典的固定模式。该景区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新时代下非遗与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持续赋能文旅。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王宏健表示,要讲好大槐树故事、传播好家国情怀、传承弘扬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激活文旅新业态传统非遗碰撞现代潮流
今年夏天,拥有2600余年历史的晋城市泽州县大阳古镇举办了一场电音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与流行电子音乐在这里激情碰撞。
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事业,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的大阳古镇推出了千年非遗“打铁花”表演。“一直听说大阳古镇的‘打铁花’很壮观,这不,趁着假期前来一睹为快。”夜幕降临,晋城游客曹先生和家人在古镇里体验了一把浓浓的“烟火气”。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大阳古镇景区一直苦练内功,在全域旅游的引领下,多举措盘活景区资源。“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古镇各色民俗演出和常态化街头演艺轮番上演。”大阳古镇旅游景区总经理张志明说,“通过 ‘阳阿奏奇舞’乡村文艺汇演的连续举办,积极推进八音会、上党梆子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完成‘打铁花’改造升级,让景区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文化氛围浓厚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更强了”。
当经典文化被搬上皇城相府的舞台,又会散发怎样的韵味。今年国庆节前夕,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国粹文化艺术节启幕,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意义非凡的古堡风情游。尤其是当国庆假期遇上重阳节,皇城相府所在的皇城村举行了“九九重阳庙会”,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文旅公司企划宣传部经理陈敏介绍,景区持续加大对“皇城村重阳习俗”的保护力度,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依托“皇城村重阳习俗”及其他非遗项目,打造了广场舞展演、重阳花糕展示、藏兵洞前“八音会”表演、跑旱船、担花篮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演出活动。景区还在御史府院落展示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从而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意识。
再添体验式新平台特色街区成固定打卡点
“相约关公故里,共襄文旅融合。”走进运城,能真切感受到这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近年来在文化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而对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推广及创新,也是运城市“文旅融合”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就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这里涵盖了澄泥砚、云雕、木版年画、仿古青铜、宫灯等各种非遗技艺项目的展示与销售,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目前,园区通过开展非遗、文旅、电商等活动,构建了“文化+旅游”的非遗体验平台,已累计接待5万余人参观、体验、研学,实现了非遗文化从单一产业到文旅产业的转型。
同样,把文旅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的还有忻州市代县。这里曾被梁思成誉为 “一座计划极好的城市”,每年都有不少游客远道而来,只为逛逛代州古城、品品代县黄酒、看看非遗展演。
步入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当地的雁绣、面塑、剪纸、泥塑、砖雕等传统技艺纷纷大放异彩。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左右,已成为游客来代县旅游的固定打卡点。
近年来,代县充分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旅产品。随着“非遗进景区”逐步常态化,非遗与旅游融合,让游客能更深层次地感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赋予文旅业更蓬勃的生命力。
创新沉浸式体验近郊游遇见古老技艺
通过实施“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模式,临汾市襄汾县丁村民俗博物馆景区给旅客带来了多元化的文旅生活体验。
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名录”的丁村民俗博物馆景区,利用陈列的近万件文物,展现了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及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品。节假日期间,该景区还将太平绣球、丁村土布和平阳麻笺等非遗产品引进景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
与丁村民俗博物馆景区一同入选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将非遗乡韵融入别样田园风光,让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呈现另一番热闹景象。该村利用一座座闲置的院落,广邀华门舞狮、太重鼓乐、背铁棍等非遗项目入驻,融合民俗文化、农业观光,发展成为城市近郊休闲旅行的网红打卡地。2021年,该村接待游客、研学721次,累计接待132882人;春节期间举办的首届民俗迎春花灯会,20天共接待110万人次。如今,47个非遗、手工艺项目已入驻,该村还将吸引更多非遗项目进驻,力争打造100座“非遗小院”。
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旅游”是时下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相比传统的展览,“非遗+旅游”可以让游客走进非遗的原生态环境中,体验非遗背后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从而更能领会到非遗项目的特殊魅力。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表示,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要持续加强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
王爱琴建议,推动 “非遗+旅游+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产品、非遗活动走进景区,融入百姓生活。
当下,山西非遗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地,且质量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我省高度重视发挥本地非遗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旅游业,不断创新和丰富非遗旅游模式,逐步实现非遗旅游内容形式多样化和地域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少卿表示,山西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第三,项目非常丰富,传承人数量也很大。有效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既能提升旅游品质,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
当前,我省正锚定“两个转型、文旅先行”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基础再造、业态重塑、产品升级、场景革命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街区、旅游村寨的多种融合路径的探索,不仅为开发更丰富多元的“非遗+旅游”体验活动增添了原动力,也为展现山西不同地方非遗文旅项目的特色和精华提供了多样平台。(李芸红 田璐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