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彰显多彩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贵州多措并举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

2023-01-14 纪委 250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当地居民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展示贵州独特人文风情。 刘建新 摄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美景。黔西南州册亨县八渡镇乃言村纯手工布鞋。安顺丝头系腰。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翻开泛黄...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也蒙村。当地居民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展示贵州独特人文风情。 刘建新 摄

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美景。

黔西南州册亨县八渡镇乃言村纯手工布鞋。

安顺丝头系腰。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翻开泛黄的扉页,我们仍能读取岁月的痕迹,感受旧时光的魅力,聆听历史的“心跳”。

据悉,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10年来,我省共有724个村寨列入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黔东南州又以409个传统村落的数量,居全国市(州、地、盟)第一。

面对如此庞大的传统村落数量,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村落更传统又更有活力?在这一时代文化命题的叩问中,贵州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自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传统村落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并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保护新办法,探索传承新途径,创新发展新举措,在全国实现六个率先,初步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为贵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以立法为引领

为保护发展提供支撑

“你们提出的诉讼请求,我们都认可。”2019年2月27日,由黔东南州榕江县检察院起诉的“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怠于履行传统村落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在榕江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栽麻镇人民政府当庭认可了检察机关提出的诉讼请求,并随即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村寨整体传统风貌得到基本恢复。

该案是全国检察机关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依法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立法保护传统村落,贵州一直走在前列。

2017年8月,《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颁布实施,成为全国第一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省级条例。这一条例的实施对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点多面广,民族文化突出,山地特色鲜明,传统建筑丰富。这些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满满的乡愁。然而现实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严峻考验:有的村民翻新住房,建筑风貌屡遭破坏;有的地方把传统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村貌……传统村落渐渐失去传统的气息,迫切需要法治跟进保护。

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正成为贵州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抢救性工程。贵州率先施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这是在用法治手段守护我们的乡愁,不仅为全省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也为各市州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毫无疑问,用法治手段保护传统村落更有力度。2021年10月,雷山县发出全国首份《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并在68个传统村落挂牌成立法官工作站,在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挂牌成立“雷山县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中心”及“雷山县传统村落纠纷调整中心”。

有了立法保护,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驶入快车道。早在2015年,省政府就成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各市(州)也积极行动,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铜仁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办法》等,明确了各级各相关部门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责任与义务,对破坏中国传统村落行为有具体处罚条款和法律责任,标志着我省传统村落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

从立法到执法,传统村落苏醒,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随着立法的逐步推进,我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将向着更完善、更规范的法治化方向迈进。

以共同缔造为抓手

绘出乡村建设新画卷

深冬时节,走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污水横流、没有产业支撑、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的“问题村”。

以共同缔造理念作为破题的“金钥匙”,2016年,阿歪寨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纳入贵州省“共同缔造”试点村,在全省传统村落示范村阶段性评估中获得全省评分第一的成绩。同时,该村还成为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000个示范村之一。

从“问题村”到“示范村”,阿歪寨村积极探索推行党政主导、要素主攻、改革主推、群众主体的“四主”模式,逐步引导外出村民返乡参与村落保护,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文旅兴村、产业强村、文明润村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村民感慨,“现在的阿歪寨村,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

作为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第一的省份,近年来,贵州汇智聚力开创传统新路径,纵深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下了美丽乡愁,更绘就了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赋能。

穿过一个隧道,跨过一座桥梁,就是一片阡陌田园、一个古朴村寨、一条清澈溪流。在黔东南,美丽,不只是一个名词、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一个正在进行时。这里是全世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多样、最集中、最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目前全州共有409个传统村落,占全省的56.41%,是贵州省传统村落最多的市(州)。

抓住用好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黔东南遴选了68个传统村落率先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以“励志超市”为抓手,建立以村民为主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保护发展机制。传统村落全面实现村落美化、环境绿化、卫生净化、路灯亮化,颜值大提升。

纪堂村,位于黎平县肇兴镇,这个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水中的侗族村寨,是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子依山势而建,房屋错落有致,玲珑的鼓楼点缀在山水之间,厚重的侗家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2020年,肇兴镇纪堂村入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村,该村以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采取“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小村庄迎来大变化——年轻人陆续回村,开起了旅游大巴,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广大群众享受着共同缔造结出的硕果。

“村子干净整洁,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村子保留的原始面貌。在村子里漫步看景,都能留下美美的照片。”踏着悠闲的步伐,到村里来旅游的潘阿姨一边拍照,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如今,肇兴镇纪堂村已是热门旅游景点,名声在外,四方游人络绎不绝。

以“三种模式”为载体

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借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浪潮,202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印发《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省级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通过实施传统文化保护行动等8项行动,合力推进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绘就,实干正当时。“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新国发2号文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意见为契机,认真抓好我省五年行动计划分解落实,通过实施传统文化保护行动等8项行动,积极推进我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任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莫志刚如是说。

为此,我省将整合政府和市场相关资源,集中力量,通过实施“1+2+10”专项行动,重点推进黔东南州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荔波县、石阡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黄果树管委会等10个省级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示范打造工作。充分彰显我省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较高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村落品牌,推动贵州由中国传统村落大省向强省跨越。

同时,积极探索三种模式,采取“F+EPC+O”(项目融资、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维护)、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发展模式,将我省传统村落培育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按照市场化、差异化、田园化、艺术化、主题化等发展思路,集中培育6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型、生态景观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中国传统村落。合力打造共同缔造升级版,以打造一村一网红、一村一电商、一村一超市新模式,逐步建立起以村民为主体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大幕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蛰伏”在贵州深山之中的传统村落,铺展在贵州这幅山水画卷上,分外夺目。

延伸阅读

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六个率先”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十年来,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全国实现了“六个率先”。

1、强化组织领导,率先建立省级保护发展工作机制。

2、坚持先行先试,率先印发五年行动计划。

3、夯实法治基础,率先颁布省级保护发展条例。

4、开展多项改革,率先探索多种模式。

5、补齐消防短板,率先夯实消防安全基础。

6、举办多轮峰会,率先整合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