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天津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丰硕亮点频出
我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擘画了新的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水平。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完成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等工作,各项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亮点不断。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2022年度,市文旅局主办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非遗主场活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特别是在第三届“2022年天津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中,传承人与相声演员联动直播成为一大亮点。参加此次活动的非遗店铺有93家,其中48家有网络销售门店,30家有线下实体店铺,老字号占16家。直播活动持续三天,引来2.5万人次关注,千余个非遗产品得到宣传展示,销售额突破700万元。
此外,在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文旅局统筹汇集全市年节活动情况,完成4个传统技艺类项目及6位国家级传承人拍摄工作,成片在多家新媒体平台播出,总浏览量近百万;在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非遗线上展示活动中,筛选天津市5个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以“津彩非遗:传统文化的智能”为主题进行线下和线上结合的非遗展示活动;在19省市援疆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中,推荐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津派面塑、天津葫芦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参加“线下观展”与“线上云展”的展示活动,全面立体展示了天津的非遗保护成果;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品征集活动中,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征集的30个项目受到布展方的青睐;在第七届中国(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活动中,以“津门故里 运河人家”为主题,展示天津运河沿线7个区8个项目的发展沿革和技艺传承,涉及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风筝魏风筝、独流老醋制作技艺、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工艺毛猴、马氏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田氏船模制作技艺。此外,海河游船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器以载德·非遗述廉”天津市非遗廉洁文化作品线上展示活动、“记录身边的非遗故事”征集等活动引发观众积极参与,收获点赞无数。
非遗保护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022年下半年,市文旅局指导非遗中心开展“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已完成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武清区与运河密切相关项目,西青区部分项目,后续工作将在今年持续推进。
“天津市非遗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无偿捐赠仪式”在红桥区普乐八蜡庙老会保护基地顺利举办,非遗中心组织对传统舞蹈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会服、会具登记著录并接受了捐赠。经统计,老会共捐赠相关物品457件,其中服饰131件,道具配饰149件,会具85件,展柜10件,图文资料82件。市非遗中心开辟了专室进行收藏展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稳步推进,完成“汉沽飞镲-赵满宗”“祥音法鼓-田文起”“庆音法鼓-傅宝安”“京东大鼓-倪万珠”的拍摄工作,部分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完成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评估工作,涉及35位国家级和19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多位专家对其中74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包含1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实地走访和面对面交流,经专家评审,确定了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等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汉沽飞镲表演
在“口述记录”工作方面,推进“传统音乐与传统舞蹈”口述采录整理补充工作进一步深化,展示46个项目的人物角色、会具、乐器、服饰等方面内容,清晰呈现我市传统音乐舞蹈项目的风格特色和历史面貌,为后期图书出版、课题研究、音乐舞蹈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好铺垫。
2022年,组织申报并评审认定了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非遗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0家院校研究机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不断提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能力,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