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办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座谈会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梁启超纪念馆,听取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23年1月17日,天津举办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座谈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推动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利用工作再上新水平。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座谈会内容丰富多样。
与会人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梁启超纪念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讲话精神,观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天津市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纪实”宣传片,启动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发布首批天津文物主题游径,公布第一批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名单,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数字文化与中华文明”专委会同期揭牌。梁启超纪念馆、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天津市委旧址、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交通广播频道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文物活起来做了发言。
四年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利用成绩斐然。
四年来,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推进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编制《天津市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方案》《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和《天津市明长城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实施北疆博物院旧址、天津文庙、天尊阁等10多项重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开展大运河文化资源调查、石窟寺石刻资源调查。开展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武清区十四仓遗址等21项考古发掘项目,特别是蓟州朝阳洞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考古的空白。
四年来,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制定《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可移动革命文物7154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6处。推出“革命文物·红色传承”百项主题展览展示、“津城少年讲述红色遗址往事”等主题活动,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基本陈列、天津博物馆《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3项展览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展览。
四年来,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北疆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天津革命军事博物馆、天津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平津战役纪念馆、武清区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二级博物馆。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常态化,打造“行走的博物馆”品牌,“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日益成为传承天津文明、俯瞰天津历史、纵观天津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年来,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编制《天津市关于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2022—2025年)》,在文物价值挖掘、文物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文博矩阵传播宣传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实施文博数字化转型升级、小洋楼活化利用、馆校常态化联动共建、文物旅游有机融合及推动博物馆制度改革等主要工作任务,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深厚滋养和有益支撑。
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第一要务,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着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不断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提升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状况。坚决杜绝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行为,积极采用微改造微更新等手段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全面深化文物价值研究。系统梳理天津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艺术特质以及独特创造,展示传播天津文物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扎实推进天津人类早期文明探源、大运河长城考古工作,用更多考古成果实证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深化文物价值阐释,做好文物古迹的研究阐释工作,定期发布重要考古项目进展,广泛宣传文物考古研究成果,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通过项目合作、协同攻关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不断提高文物认知、保护、展示水平。
全面推动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数字创新,加快推进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办好“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文物展、长城、大运河文物展。推动文博场馆与教育、旅游、商贸、传媒等领域跨界联动,拓宽文物资源的社会应用场景。推进文博场馆与大中小学常态共建、双向进入,开展“板凳上的博物馆”建设,推出中小学博物馆示范课,支持中小学师生定期走进博物馆。加快推进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设。开展革命文物调查和挖掘研究,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加快文创产业发展,搭建文博单位与设计主体、生产企业、市场营销等多方对接平台,举办天津市文博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设计开发体现传统文化青春表达、契合新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的文创新品。支持文博单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优秀文化创意产品营销,实现把“文物带回家”。开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利用试点工作,持续推动五大道、意风区的小洋楼资源合理开发、开放运营,让更多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津门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