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云南丨立春:“一年两头春”! 这个兔年不一般!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已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带着天地之间的五行之气,滚滚向前,奔赴一场春暖花开的盛事。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说文解字》解释“春”,原本是个动词,为“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就是草感受到太阳的召唤,应时而动,推开大地,生长出来的意思。《尚书·大传》说:“春,出也,万物之出也。”立的本义,是人站在大地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建始”,区别于一般的“开始”,有竖立起来、让人看见的意思。
一过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由此开始。在传统观念中,新岁开启,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白玉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历有384天,不仅是闰二月,还是双立春。从2023年1月22日到2024年2月10日,农历癸卯年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即正月十四(2023年2月4日)和腊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民间称这种现象为“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初春之梅
这也意味着下一个年份没有立春,是一个“无春年”。
春日
值得一提的是,癸卯年、闰二月、双春年,三样同时出现,堪称“千年等一回”的奇观。下次遇到同样的年份,还要再等上1260年,直到3283年才会出现!
滇山茶
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复苏。
红河元阳云上梯田
“春,蠢也,动而生也。”在古人眼中,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东风解冻”,但这只是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融三尺之冰,也并非一日之暖,所以古人希望立春最好是晴天,“立春晴明又和暖,农人鼓腹首翘天”。
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醒了或半懵半醒,可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了。
三候“鱼陟负冰”,鱼儿在水中游动、吸氧、觅食,但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碴儿,所以人在岸上观,鱼就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泳。
龙泉探梅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不仅一个重要的节气,更被视为一年农事的开始,许多节俗都带有鲜明的农耕色彩,如迎春、鞭春、咬春等,先民们以此来庆祝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丰收。
巍山马鞍山梨花源
人勤春来早,春天里,人们都来了精气神。开启新一年的奋斗,种下新一年的希望,将追梦的足迹,印满欣欣向荣的云南。
武定狮山牡丹姹紫嫣红
立春习俗一二三
迎春
早在周代就有。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汉书·郊祀志》也记载:“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郡国县官,下至令史,服青帻。”
明清以后,各地“迎春”之礼演变为“报春”之俗:一报“风调雨顺”,二报“五谷丰登”,三报“国泰民安”。
立春后,人们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樱花
戴春幡、贴春条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立春之际,人们开展多姿多彩的迎春活动,如戴春幡、送春帖、贴春条等。
戴春幡、贴春条
春幡又叫“春胜”“幡胜”,是用绢、纸、布制成的青色小旗,立春日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后春幡除小旗外,增加了鸡、燕、蝴蝶、花朵等造型,颜色也由单一青色变为五颜六色。
古人还有在门上贴“宜春帖”的习俗,又叫“宜春”,即写着祝颂新春词语的长方形纸片,后发展为春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戴春幡和贴宜春帖的风俗,在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
永平古道元梅
鞭春
立春日的一项重要习俗是鞭春。
鞭春
所谓鞭春,就是将泥塑或纸糊的春牛以杖击碎,象征春耕开始,催牛耕地,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传播更广。
每到立春前夕,老百姓将造好的土牛、芒神迎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次日一大早,一长者用五色丝编织的“春杖”(即鞭子)依次击打土牛三下,称为“打春”,寓意让春牛勤于耕种,换来丰收。土牛打碎后,众人一拥而上争抢碎土,谓之“抢春”。据说抢得牛头土,大吉大利;抢得牛身土,养蚕兴旺;抢得牛角上的土,庄稼丰收。
除鞭春外,还有分散式的报春活动,即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春牛图是年画的一种,通常童男装扮成的芒神和芒神身边的耕牛。在报春时赠送给农户的红纸印制的春牛图(春贴子)上,除了二十四节气,一般还有农民牵牛耕地的图案。
油菜花
咬春
在立春这天咬食春盘、春饼、萝卜等,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明《酌中志》也曾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咬春
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云:“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据传春盘源自汉魏的“五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食之有调节气血、发散邪气的作用。
春饼是用面粉烙制的薄饼,常裹卷萝卜细丝和其他辛味蔬菜共食。
清代《燕京岁时记》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