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世博文化公园兑现“永不落幕” 深刻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2-07-05 纪委 233
  2010年11月1日,当零时的钟声响起,人们依依惜别黄浦江畔那场持续半年的盛会。   然而在另一个维度上,世博会却“永不落幕”。带着诸多启示上下求索,11年后,在上海世博会原...

  2010年11月1日,当零时的钟声响起,人们依依惜别黄浦江畔那场持续半年的盛会。

  然而在另一个维度上,世博会却“永不落幕”。带着诸多启示上下求索,11年后,在上海世博会原址上诞生了新的结晶:一座以“世博文化”命名的公园于2021年底先行开放0.85平方公里的北区,其中还镶嵌着一颗“明珠”——申园。

  在城市公园中植入中国园林,打造园中园,是上海推进高品质生态空间建设的惊艳一笔,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诠释。

1.jpg

  传承,展示城市文脉

  规划早期,曾有一种疑问:这座公园为何要以“文化”为名?

  当人们站在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的时光印记大道上,凝望着远处四座上海世博会保留至今的场馆:原俄罗斯馆、原卢森堡馆、原意大利馆和原法国馆,便可顿悟:原来,公园也是传承和展现城市文脉的载体。

  传统园林更是如此,从古至今都是集生态、艺术、文化、生活等于一体的典型代表。世博文化公园要成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申园的设计是题中应有之义。

  身处申园,能强烈感受到江南文化神韵带来的震撼。“根据考证,世博文化公园所在的方位百年前是江南水乡,建造申园,是对上海历史文脉的一种传承,是对江南水乡空间记忆的回应。”世博文化公园设计总控单位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夏冰表示。

  掇山和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重要特色,申园“背山面水”的园林格局对此进行了全面的致敬,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四大空间。园内泉、瀑、涧、潭多种水系形态汇聚,山水组合,又形成堤、岛、矶、滩等多种水岸形态和多样的水陆空间。

  申园的北山是一座起伏的假山,形成隔断,山北是现代风格的滨江和高楼大厦,与山南的古典江南园林隔山相望,一闹一静,让人“一步千年”,宛若穿梭了时空。

  申园的南水是映云霞,申园中最大的水面,与世博文化公园的中心湖相连。映云霞沿岸还有水云堤,仿西湖设计,堤上的会心亭取名自《世说新语》中的“会心处不必在远”。

  申园的东园是以玉兰馆为主的厅堂、轩、榭、亭廊等建筑群,构建精巧,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情。

  考虑到申园西侧为山坡,所以西苑的景观较为开阔疏朗,建造堤岛来呼应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使申园整体处于山环水抱之中。

  虚实、藏露和明暗为中国传统山水画讲求的手法,在申园东面的枕瀑亭一带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区域也集中展现了掇山理水的工艺。

  枕瀑亭位于一座高6米、宽40米的假山顶部,月朗星稀时上缀明月、下览月影,构成一实一虚。山上一路瀑布自主峰中部奔涌而出,另一路瀑布隐于次峰之后,悬于枕瀑亭之下,只闻其声,不见其水,此为一露一藏。山体中特意堆砌出一山洞,名为云间洞天,与沐浴在阳光下的山体外侧形成一明一暗。

  致敬,却不照搬历史

  申园有八景: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致敬历史,却不照搬历史。”申园项目经理周舒延表示,申园建设运营团队中的年轻人很多,所以申园八景的一些细节既致敬了上海古名园和传统园林手法,也展现了年轻人对传承文脉的独到见解,用各种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元素体现时代风范。

  申园主入口的涉趣桥,取名是对明代上海古典园林日涉园的致敬。

  曲韵天香中的露香亭则取名自明代上海另一座古典园林露香园。相传,露香园园主顾名世在建园凿池时挖出一块石碑,上面有元代赵孟頫所题的“露香池”三字,因而以池命园。如今,曲韵天香制高点露香亭的牌匾就用“赵体”书写,此处露天大戏台前的池水命名为露香池。

  露天大戏台除了承载申园演绎舞台的功能性作用,还考虑到上海戏曲海纳百川的特性,采用了综合型的设计,京、昆、越、沪等在上海活跃的剧种都能适用。

  与露香亭隔水相望的清音馆,将来就是“演奏席”或“观众席”,极具古典画意,又不失现代的实用价值。紧邻清音馆的玉兰馆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还植入了白玉兰,屋瓦也采用白玉兰元素,和上海市花相吻合。

  烟雨蓬莱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丹枫湖和湖上三个小岛(蓬莱、瀛洲、方丈),呼应了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这种做法起源于秦时期的建章宫。

  占据丹枫湖岸“C位”的烟雨楼则是苏州、杭州两家设计团队风格的有机融合:骨架有杭州园林的简约之风,雕花等局部细节则充分体现了苏州匠人的精致。

  圆梦,民意充分参与

  世博文化公园不只是一项“民生礼包”,也不只是传承和展示城市文脉。

  从已经开放的公园北区的功能和未来南区的“蓝图”来看,上海希望用高品质空间激发人对于空间的塑造、参与和分享,由人民主动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与生活,这也是对世博精神的深刻诠释和生动落实。

  因此,申园表现出了些许“叛逆”——摒弃古代私家园林的高墙深院,用高大乔木绿化来代替,整体格局呈现开放融合之态,正是为了充分展现上海城市空间的开放与包容,和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城市精神。

  不只是申园,世博文化公园从规划公布伊始就是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的典范。

  2017年,上海公开向社会征集世博文化公园设计建设意见,上钢三厂退休职工吴正江提出在园内建山,在山顶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以及世博场馆等上海世博会的宝贵遗存。

  他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在的世博文化公园规划范围内,曾有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山,是由废弃的钢渣堆积而成,“可以在上面看龙华机场的飞机起落”。

  如今,两座设计最高处达48米的双子山正在世博文化公园内拔地而起,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

  未来,除了承载市民的殷切期盼,世博文化公园内更多高品质空间还将担负起引导和培养一座城市新的文化的使命。比如园艺文化(世界花艺园)、爱乐文化(大歌剧院、音乐之林露天剧场)、体育文化(国际马术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萌宠乐园)等。

  今年元旦,焕然一新的原法国馆举办葡香花市,让市民游客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花卉和葡萄酒文化。未来,原意大利馆计划以婚庆文化为主题,开展相关展览展示活动。原俄罗斯馆将进一步改造,主打俄罗斯文化展览展示,还可能试水音乐剧演出。

  “这些场馆未来的定位和用途,都能找到一些上海世博会时的影子,也能兼顾和引领时下一些受欢迎的文化消费需求。”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竹表示,保留和改造场馆的目的就是让市民游客继续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千园之城愿景不远

  申园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占地面积达5公顷。位于浦东滨江核心地区的整座世博文化公园,总面积将有约200公顷。园内规划有七大主题园区,绿地占比超过80%,植物种类超过1000种,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公园。

  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406座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8.49%。上海“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千园建设工程”,使公园跃升至1000座以上。

  以此为基础,到2035年,上海生态空间占比将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力争实现全市开发边界内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生态价值高效转换的美好愿景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