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浦东电影记忆!浦东群艺馆“光影廊桥”等你来打卡
刚刚度过开放一周岁生日的浦东群艺馆,是一座枕河而建的美丽建筑。一道廊桥横跨严茂塘,连接河东、河西两个区域。如今,这道廊桥变身“光影廊桥”,以如同长卷一般的公共艺术作品《光影棱镜》,铺展开浦东大地上的电影记忆。
当代与历史交织 观众与经典并行
布满“光影廊桥”一整面墙的《光影棱镜》,高2.8米,长46米,采用304镜面不锈钢创作而成。两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刘䶮与李勇,通过当代艺术语言重构浦东电影放映史,以电影像素的视觉方式呈现浦东地区电影放映发展历史脉络。
棱镜造型同时承载历史与当代——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两种时空语境。结合镜面反射效果,让当代与历史交织,观众与经典并行。像素给予作品视觉引导与时空表达,激发想象空间,让电影记忆游走,又使画面融汇在艺术形式和色彩中。
市民从河西走向河东,透过棱镜的一面,映出五段黑白影像,展现浦东电影的胶片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缺电少片’,浦东腹地多滩涂,放映队用船把电影文化送进千家万户。放映员多为教师、知识分子、本地青年、船工转岗。二三人为一队,吃住行皆在船上,所到之处,都有孩童大人追问电影资讯。”——这是《舟载光影》。
“六、七十年代,大家翘首以盼围看露天电影,稻草堆上、银幕背面都挤满了人。映前沪语说唱是当时的特色工作,放映员们多才多艺,他们绘制了幻灯片、编排英雄事迹、好人好事,为观众做映前宣传。”——这是《光颂英雄》。
“七十年代末,观众被请入室内,跑片员奔波在各大影院间,流动放映队骑自行车搭载设备到乡间放映,不停的车轮与奔波的身影是对观众最好的回应。”——这是《燃情单骑》。
“八、九十年代,电影院通宵放映一票难求,多部现象级电影轰动一时。南汇大会堂、川沙人民大会堂、东昌电影院、东方电影院、洋泾电影院都是那段岁月如火如荼的见证。”——这是《火爆影院》。
最后一个黑白影像,是《胶片光炬》。
从河东返回河西,透过棱镜的另一面,看到了彩色影像。市民站在廊桥的折返点上,可以同时看到黑白的《胶片光炬》与彩色的《数字光炬》,寓意浦东电影从胶片时代来到了数字时代。
随后的《霓虹魅影》,呈现“摩登大楼高耸入云,霓虹商圈人气如潮,浦东放映露天电影,独特魅力吸引着都市白领、社区百姓、特殊群体”的场景。
来到最后的《魔境幻映》板块前,市民感受到的是“环绕定点声像,巨幕立体画感,观众沉浸式体验IMAX 3D电影,数字科技掀起视觉浪潮。”
浦东群文愈发“年轻” 公共艺术作品“正当红”
“当我们希望创作一件反映浦东电影放映历史的作品,发现连廊拥有足够的体量,来呈现这段悠长历史。”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浦东群文主阵地的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新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负责全区的公益电影放映管理工作,拥有大量资料与亲历者回忆,可作为艺术创作的丰沛素材。
“以前,浦东腹地多是滩涂沼泽,我们出去放电影都要撑船,运输发电机和放映设备,有时还需要一个人来拉纤,吃住都在船上。”在创作采风阶段,电影放映管理站寻访到了几名老放映员,开展口述历史的搜集记录。老放映员讲述过去的工作经历,总是满脸骄傲。意识到这段资料的珍贵性,也促使艺术家将其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与老放映员见面的场景十分感人,我们被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更加希望能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出来。”
以“光影廊桥”为例,时尚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浦东群艺馆“正当红”。元宵节活动中,浦东群艺馆外坐着巨大的“潮兔”装置;每周二的“东·艺术音乐下午茶”活动,在群艺馆大厅的艺术装置“涂鸦钢琴”旁举行。馆内还藏有《收藏时光》《彩虹屋》《唱响浦东》等艺术装置,待市民探索打卡。
如今,浦东群文活动正变得愈发“年轻”,成为各类人群都能享受的文化大餐。未来,浦东群艺馆还将举办一系列动感时尚、雅俗共赏的系列艺术活动,努力成为浦东百姓心中的文化地标、浦东文化团队引以为傲的大舞台、青年白领心向往之的“艺术殿堂”、最新数字化技术和理念的体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