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长宁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不久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正式发布,由CREATER创邑一体化运营管理的愚园艺术生活街区成为上海唯一上榜的街区。殊荣背后是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风貌不断更新,长宁区这条著名的马路不仅越来越宜居,也早已成为吸引着中外甚至上海本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地标。
愚园路的“升级”只是长宁区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说虹桥代表了长宁区的开放发展以及国际化特征,那遍布各处的文化地标则代表了长宁区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近年来长宁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探索文旅融合的“长宁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提升了文化旅游消费层次,更因为街区城市休闲生活功能的更新和赋能满足了市民文化休闲的需要,提升了长宁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焕新长宁: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文化新地标
长宁的面孔,是一张“国际的面孔”,从早年新华路番禺路那百余幢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所构成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到现在知名的国际社区古北,长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前沿;同时,长宁也是一片“不夜区”,多姿多彩的街区文化吸引着人们无论白天黑夜徜徉流连。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李健认为,要“提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入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而这又可以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国际企业、国际机构、国际会议展览、国际文化和体育活动等落户上海这座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国际化能级和水平。”
图说: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愚园路上的“宝藏咖啡馆”(摄影 张伊辰)
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愚园路现留存着108幢老洋房、60幢优秀历史建筑和11处文保单位,传承着上海百年发展的历史沉淀;同时,《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钱学森旧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愚园路历史文化采集保护工作室等地标,也骄傲彰显着愚园路身上流淌的红色血脉。作为一条老马路,愚园路存在空间不足的改造难题,近年来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指导下,通过排摸寻找街区的“负”空间,将城市微更新渗透到愚园路的角角落落,提升街区漫步体验。愚园路上的名人墙、艺术化改造的电话亭、垃圾桶、9㎡艺术空间,以及散落在街边梧桐树下的休闲椅子等等,充分体现了城市景观、城市家居的价值,虽小但格调很高;愚园路还有“艺术家驻地计划”,中外艺术家设计的作品会放置在愚园路公共空间,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老马路的烟火气中融合进艺术的改造,如今的愚园路已成为独特的艺术、时尚、创意策源地,成为许多游客“打卡”目的地。
图说:上生·新所已经成为集工作、休闲、消费、娱乐多功能的沪上著名网红地标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中,长宁区新华历史风貌街区榜上有名。新华历史风貌区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商业繁荣,这里曾是千年古寺法华禅寺的所在地,区域内又有百余幢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展现出中西文化交汇的风格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更新的步伐,新华历史风貌区围绕电影、音乐、休闲、特色餐饮等元素,打造了U形文化和旅游带。如果游客想体验一下长宁社区文化,可以去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幸福里,琳琅满目的艺术展览,川流不息的中外游客,已经成为社区交流、社区休憩、社区文化的汇聚之地;说起长宁区的网红打卡地,肯定不能漏了上生新所。这里以茑屋书店为首的文化主力店,将新鲜有趣的潮流元素与“高龄”老建筑结合;位于新华路160号的上海影城,是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这里是中外电影交流的纽带,也是瞭望国际影坛的窗口;想追求精神享受,那么来到位于新华路336号的上海民族乐团就对了,一大批民乐精品之作可以让观众领略高雅艺术的感染力。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构筑起色彩斑斓的夜间文化生活长廊,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休闲消费。据统计,目前新华历史风貌区内商业面积为4.36万平方米,共有商户232家,年消费达95.64万人次,消费金额达6.2亿元,旅游景区年旅游430.6万人次。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数量占比41.9%,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营业面积占比46.5%,景区夜间营业的文化娱乐设施项目数量占比45.3%。
图说:融·古北驿站是举办展览、市集、快闪活动等多种类型公共文化活动的街区友好空间
黄金城道是长宁著名的国际街区“名片”,其所在的古北社区是上海最大的高标准国际社区之一,也是一个多元融合的国际街区。这里的面积为1.3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约1.2万户,3.3万余人,其中超过50%是来自于境外的居民,国际社区文化生活氛围蔚然成景。近年来,在古北社区致力探索打造以“国际社区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旅游定制服务,经过考量区域位置、场馆特色、主题类别、游客喜好等因素,推出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各具特色的线路,让中外游客尽情领略宋庆龄纪念馆、SMG广播艺术中心、古北市民中心、黄金城道步行街、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景点。通过接待多批次的游客团体,达到了多层次传播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古北国际社区影响,让社区成为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图说:打卡“光阴武夷路”
地面空间狭小拥挤一直是上海众多老马路焕新的“难题”,长宁区在公共空间打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例如精心雕琢苏州河岸线公共空间,聚焦中山公园“打开工程”,让市民漫步休憩有了崭新的打开方式和沉浸式体验的独特美感。而武夷路则是采用微更新的方式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利用一些弄堂口、一些老洋房门口的空地,以及将能打开的围墙都打开;与此同时,增加景观绿化,植入艺术小品,提升街区人文品质。例如位于武夷路321弄1号的“小白楼”门口以及两边弄堂内的围栏和大门被拆除,楼前的庭院将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小广场,广场内种上绿植、设置景观休闲座椅,让市民们感受“静雅武夷”的慢行生活品质;而距“小白楼”几步之遥的武夷路305弄有一幢“小木屋”,分上下两层,整个空间400平方米,这里是武夷路上的“文化会客厅”,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让街区更有趣味、更有活力。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微调,武夷路保留街区原来的历史风貌,同时让整个街区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烟火气。经过微更新,“静雅武夷”的风貌正在这条充满底蕴的老马路上经历新生。
行走长宁:在微旅行中激活线下消费新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调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长宁区在探索文旅融合的进程中,以文化赋能的形式为线下场景“引流”,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助力经济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吕巍教授认为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热闹的客流:“客流越大的地方,成交的可能性就越高。”
图说:在“虹桥之秋”系列演出中上演群星奖作品《爱上这座城》
“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作为长宁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庆文化品牌,自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0届。近年来,艺术节积极推动文商、文旅、文绿融合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社区市民大众节日”的节庆文化品牌。同时,艺术节在每年连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推出近百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文化的果实,感受独具长宁特色的文化嘉年华。在此基础上,长宁区积极整合文、商、旅资源,将“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和每年的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长宁区活动合并举办。近年来,依托“三节”的平台集聚效应,吸引了诸多如长宁来福士、虹桥南丰城、KING88等大型商业机构出资出力主动参与,除了每年不断加强金秋消费节的优惠力度,还在长宁各大商圈、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和时尚地标连续开展上海德国啤酒节、长宁秋季旅游集市暨SWTF环球旅游欢乐节、夜生活节、彩车巡游、美食节、蝴蝶展等融入文化元素的品牌活动。此后,又策划并推出了“微游长宁·精品文旅”10条年度特色文旅路线,激发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
图说:音乐+非遗+海派城市考古融为一体
“文旅”与“非遗”之间的距离看似遥远,但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在推进文旅融合,延伸文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长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仍然是有所作为。例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与合作的酒店合作开辟“非遗会客厅”,举办“玫瑰爱‘宁’”月份牌年画(非遗项目)共享体验活动,将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月份牌与优秀历史建筑相融,并创新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品牌孵化于一体的多元消费空间,也让参与“文化之旅”的市民对非遗认知有了新感触。传承市级非遗项目牡丹嫁接技艺,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山公园“兆丰印记”空间合作,通过展览展示、手作互动、技艺传习等活动为游客提供生活美学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推动非遗项目蛋雕进入上海动物园,常设蛋雕艺术馆展陈空间,售卖各类“蛋”文化文创产品,并开发“蛋”主题的考察研学课程。此外,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还围绕传统节庆推出海派特色与时尚潮流互相交融的系列活动,将非遗活动、民俗行街等办进了商圈,有效推广了非遗和民俗文化,焕活商业空间、优化营商环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要义,而“文化就在身边,旅行就在眼前”的口号,也正是长宁区文旅中心积极倡导的微旅行新理念。长宁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集聚区域之一,既有着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源,又饱含都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旅游文化景观。而长宁区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项目的创新探索中,通过将传统阅读与当下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群体热衷的文化潮流与活动方式相结合,提升阅读的兴趣。2013年起,长宁区图书馆推出了“城市文化微旅行”的城市阅读活动项目,举行了“寻找邬达克”“苏州河畔的城市记忆”“漫步滨江,探寻城市变化的印记”等主题微旅行活动。此后在“行走中的读书人”主题活动中,更是再次提升了阅读+文化旅行的内涵,在平面与实景之外,加上“文化历史传承”的“第四维度”,打造了一场“4D(维度)阅读”的文化之旅。活动以鲁迅、巴金、钱锺书、萧红、施蛰存、傅雷等现当代中国文坛大家遗留在上海的“衣食住行”等痕迹为线索,一方面走进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则通过寻找、重新发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笔下描绘过的现实场景,实现“时光重现”,让上海这座城市在读者心目中变成一本立体的文学地理书。
创新长宁:用潮流文化开拓文旅新赛道
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旅消费业态日趋体验化、互动化、数字化、品质化,这也要求文旅融合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长宁区开拓文旅融合的新领域新赛道,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图说:“何以爱长宁”文旅双层巴士准备出发
由长宁文旅牵手春秋旅游打造的一辆穿着粉红色“外衣”,书写着“何以爱长宁”字样的微旅行双层巴士,行驶过长宁的街头巷尾,原本街区梧桐树的顶端突然离自己很近,那些逛过的小店换一个视角看竟有着不同的可爱,伴随着一路的琴声、歌声,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的时候,文旅融合的方式又有了新的体验。将音乐、非遗、建筑可阅读串联在微旅行的行程里,把艺术赋能在城市微旅行中,既带来了市民对每一天生活着的空间的新鲜感,也感受到城市和他们之间因为文旅赋能而传递出来的温度。
图说:城市微旅行,在行进中感受建筑可阅读。
上海人爱喝咖啡是出了名的,长宁也不例外。据统计,长宁区的咖啡店数量已超过600家。这些咖啡馆融在树影斑驳的永不拓宽马路上,融在可阅读的建筑中,融在海派生活方式中,它们既是人文、历史、海派的观察和体验空间,也是社区文化的鲜活符号。基于这种浓厚的咖啡文化氛围,长宁区以“咖位”作为活动主题举办咖啡文化节,调动人文、时尚、潮流等各种文化个性,链接多元业态,构建包含文化、艺术、旅游、消费等要素的更丰富的文化场景,塑造长宁区文旅品牌、文旅IP。通过打造咖啡文化节品牌,塑造长宁的咖啡文化内涵,提升长宁咖啡文化节的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
利用互联网云技术等“新式武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积极策划并开展直播节目,推出“长桌派”这一原创线上文化品牌活动,把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佳肴”安全直送到家。举办“长桌派”直播的地点也经过精心挑选,在长宁区极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地标以及时尚地标,如羽瓦台书法馆、古北市民中心、猫悦上城非遗影像基地、新海艺廊、虹桥南丰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等,力求通过直播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宁区的不同面貌,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些文化地标的风采,真正做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长宁的小区、街区、城区不仅有高颜值,也有亲近感和文化味。有百年历史的梧桐步道,也有融入国际城区的时尚生活圈;红色文化和海派艺术共同焕发着的现代魅力。如今,长宁正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城区。“四季都有好风景,转角遇见小惊喜”,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在前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