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引领创作 以精品凝聚力量│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观察
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山东省文化旅游厅主办的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在山东济南拉开帷幕,1000余件作品分类在山东美术馆、济南美术馆、山东画院美术馆展出,创历届以来最大规模,可谓是全国画院系统创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综观展厅可以看到,本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主题丰富、形式与语言多样,其中,既有对传统艺术的弘扬与创新,也有对当代艺术思维的探索与表达。参展画家既有美术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有全国优秀的中青年美术新秀。
展览展现了新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新作为、新担当,通过他们的画笔向世界展现了可爱、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民族的山河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全面展示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作品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新颖、积极、大胆、有益的艺术探索,整体上代表了画院系统当前的创作面貌和实力水平,呈现出历史厚度、思想深度、时代温度与艺术高度相互渗透、促进、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是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中国国家画院与地方省级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学术品牌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已经在业界形成较大品牌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早春之一(国画) 230×180厘米 李益兵 山东
▲ 江南的车站 (油画) 160×180厘米 胡世磊 山东
地域文化与美术融合发展的新样态
此次展览展出了各地画院进行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在国家层面美术创作项目的参照下,各省区市主动开展以地域文化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项目,公办画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如近两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导、中国国家画院和沿黄九省(区)画院共同参与的“黄河文化主题性美术创作”,即通过沿黄地区共同开展主题创作活动对黄河文化进行全方位挖掘梳理,讲述新时代“黄河故事”,塑造新时代“幸福河”文化形象,推动国家战略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的构建。
各地画院紧紧围绕本土文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性创作,如山东画院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大哉孔子——中国画创作工程”,甘肃画院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系列工程”,天津画院以“天津人文”为主题的“话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通过组织实施主题性创作工程,梳理和展现本土人文历史进程,将本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艺术语言形象化地阐释出来。也有以打造地域画风为抓手实施的创作展览活动,如多年来山东画院的“齐鲁画风”、河南省画院的“中原画风”、湖北国画院的“荆楚画风”等,基于本土地理空间描绘地域风土人情,以组织创作、举办展览、写生采风等综合活动带动地域美术的生态发展,以不断扩充地域画风影响推动地域流派建构。此外,各地画院在不同地域视野下精心策划关于党史主题、时代主题、纪念性主题等各类创作活动,遴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革命题材、现实题材。在项目实施中推新人、出新作,促进地域美术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地域文化与地域画风互建中生成建构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与发展的基础。
▲ 陈鹏 前程似锦 (油画) 190×200厘米 辽宁
▲ 韩冰凝 千里之外(油画) 180×180厘米 河北
▲ 李传真 安塞腰鼓(中国画) 240×200厘米 北京
“人民性”的深意与集体创作的引领
此次推出的展品依然将“人民性”作为重点,同时在更多重主题以及更开放语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一些美术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通过主题所反映出的独特生活体验、对生活的选取、他所关注的焦点、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他、如何感动他等;反过来,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周遭世界提取出他要表达的对象,侧面折射的是作者的思想与观念。”在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看来,每位画院画家都要力求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摒弃那种“标签化”“图解式”的创作,深入社会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地积累生活的真实感受,并消化所见所闻。有了触动后还要进一步思考问题所关联的高度与深度,尤为要关注普遍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去创作。
一些重要命题的主题创作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或支持,集体创作是广东画院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广东画院的老中青三代美术家积极参与、相互协力,围绕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时间节点及重大题材,连续创作出一批彰显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新作巨作。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广东画院组织画家共商共绘了三幅大型集体创作——《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三件大型主题创作一经亮相就受到各界好评。《南国的风》更是入选了央视百集巨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并列入片头9件重点作品之一。
这些集体创作不仅体现了公办画院在人民性创作上的引领作用,而且印证了集体创作是激发画家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表示:“未来,广东画院将继续拓展更大尺幅、区域更广、更多作者参与的集体创作,聚焦‘大作’‘大家’‘大展’‘大楼’美术工程,具体表现在聚焦时代主题,不断推出‘大作’;培育造就德艺双馨的‘大家’和领军型创作人才队伍;对标国内最优、国际一流,推出更多‘大展’;对标文化强省目标,在硬件上推进‘大楼’提升完善。未来,我们将不断努力,积极探索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书写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湾区新章。”
▲ 刘杨 井冈颂(中国画) 62×138厘米 江西
▲ 石纲 岚锁群峰图(中国画) 220×217厘米 湖南
▲ 王红岩 乡村振兴助力者之三(水彩) 180×180厘米 河南
▲ 夏一栋 一个真实的故事(雕塑) 70×60×102厘米 江苏
创作的深度在于理论的涵养
从此次展览中主题性美术创作选题来看,艺术家在创作中丰富了表现对象,在精神内涵、生活肌理、人文气候的覆盖面上有所突破,但似乎缺少了发力的点,导致作品深度不够或艺术特色单薄。有业内专家就指出,主题性美术创作重点在于对主题的深挖和意义构建,这就需要画院在创作机制背后主动引导和开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理论构建。而目前来看,近些年来虽然不少画院相继成立了创研部,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薄弱。
“理论引领创作,创作实践为理论总结提供了研究对象,两者相辅相成。不论是创作流于形式,还是主题性创作对宏观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认识肤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创作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缺失或不完善。” 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介绍,山东画院近年来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完成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推动形成“齐鲁画派”工程研究》;历时5年推出13卷本大型研究性系列画册《齐鲁画风大系·山东中国画》,第一次系统展示了山东中国画的发展史、创作队伍、文献集存和省外山东籍中国画家阵容;策划拍摄反映山东中国画审美历程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画坛齐鲁风》,出版文献集存《山东中国画百年大事记(1901-2022)》等,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画院的创作。
这种理论建构也包括对画院体制的反思,事实上,有关中国画院体制的存续发展记载和系统研究著述,始终处于断章式和碎片化的状况。鉴于此,为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全面整理中国画院的源流发展和生存状态,浙江画院经过多年努力打造了品牌项目《中国画院志》,其中收录了全国公办地市级以上的画院120多家。据悉,这部全面客观、系统梳理、详尽备考、图文并茂的经典史籍预计在今年10月前出版。
新的时代语境下,画院应该如何扩大自身优势,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同时,画院如何平衡创作与研究、公益服务的自身职能?画院主题性创作如何紧密结合时代,既为所在城市服务,同时又培养创作人才,促进其个人艺术语言之形成?画院该如何总结经验,转化成果,使主题性创作持续发展而不被局限?显然,这些都是中国的画院需要冷静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但无论如何,认清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发挥不可替代的“战斗力”,去引领美术创作的全面展开,担当起更有影响力的主题性创作,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讴歌,体现出美术创作的时代先锋价值,如此,定将还原与重塑画院真正意义的国家“公益性”机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