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主题教育我来谈(四)
感悟思想伟力,激发奋进力量。为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积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扎实上好理论武装“必修课”,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厅公共服务处 陶涛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作为一名厅机关的处长,参加主题教育要通过做到四个始终,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
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理论学习方法,读好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掌握应知应会内容,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
重点针对我省城市书房赋能文旅融合工作开展调研。全省城市书房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要通过实地查看、座谈讨论、问卷调查、问计于民等方式调研城市书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就我省城市书房建设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把推动发展贯穿始终
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建设短板依然存在,全省31%的县级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未能达到国家二级馆建设标准;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公共文化设施闲置或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依然存在,馆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群众需求;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县级以下基层,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县级公共图书馆中购书经费不足10万元的有近三分之一,针对老人、残疾人、农民工和脱贫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资源偏少。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确实增强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细化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工作措施,着力解决机制不畅、发展不均、服务不优等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把检视整改贯穿始终
要开展党性分析查找问题,并建章立制抓好整改。对初步查找出的意识形态阵地监管需进一步加强,重点对省图书馆、省文化馆上门联系做好意识形态监管工作,加强图书报纸、文艺作品、讲座展览的内容审核。对作品评选、公共服务场所评定、项目报送等事项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立即着手制订规范的评选评定工作机制,如《赣鄱群星奖管理办法》《江西最美基层文化人遴选办法》。
厅科技教育处 黄玲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关头,文化都能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要积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定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记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始终以理论上的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自觉引领行动自觉。
坚持人民至上,以科技创新助力全省高质量文化供给
今年“五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演出中心等文博场馆的火爆,充分表明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我省文化供给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数量不足、种类不多、参差不齐等问题,要加大实施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以文化和旅游陶瓷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我省文旅领域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采集、开发与利用,到文化内容的智能化生产,再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5G传播及消费,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延伸文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综合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学正风,淬炼过硬工作作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艺术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不当贯彻落实机械式的“传声筒”、高高在上指挥式的“官老爷”,要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破除“心中贼”,用真心真情解决人民“烦心事”,扎实推动院团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以过硬作风展现担当作为,干出突出成效。
强化担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画卷
树牢“干到实处做示范、走在前列勇争先”的理念,争做“四懂四能”干部,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始终保持“拼”的状态、“闯”的劲头、“干”的作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做出贡献。
江西画院 刘杨
江西画院作为江西美术的专业单位,建院3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出精品、出人才作为中心工作,以创作研究、人才培养、展示交流和收藏传播作为主要工作职能,承载着保护、传承、弘扬、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神圣责任与使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江西美术高质量发展上,我们重视落地实施,以保障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完成,推动画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和认识,强化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和文艺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把“国家”二字体现在业务活动中、人才培养上。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遵循“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创研工作,继续围绕国家重大活动和历史时间节点,聚焦民族复兴伟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此前开展的乡村主题、抗疫题材创作、“建党百年”主题性创作,还有即将实施的“三山+古村创作项目”,都是这些工作的具体实践。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精品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江西画院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以课题促创作、以展览促学术;创新管理、专兼结合选聘人才,通过品牌展览、学术课题、交流活动等营造学术氛围等推动人才成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有效利用江西画院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具实际展览或画院工作实际,举办各类活动,更好地发挥公共教育社会服务作用。充分利用画院专业人才优势、学术资源优势和院陈列馆的展览空间,多渠道、多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深入人心、社会效益突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启智润心、引领时代风尚,书写江西美术现代化的新篇章。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高澜
江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同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江西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传统农耕文化最成熟的地区之一,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作为革命老区,江西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独占鳌头;江西城乡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文物遗址星罗棋布,形成较好的文化生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专项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我省非遗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突出成就,进入巩固保护成果、增强传承活力的新阶段。江西的非遗保护工作在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工作方针下,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进行资源清查,精准管理项目
通过开展非遗资源调查,对我省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清理,对前期入围的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团体、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工坊和各类基地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档案实行分类施策、精准管理。
推进整体保护,探索保护区建设
目前,江西是我国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最多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要引导推动两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尽快从“保护实验区”晋级为“保护区”,在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方面做出表率。
发展传统工艺,开展项目生产性保护
加强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做到秉承传统、不失其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非遗数字馆
通过数字博物馆展示江西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初步搭建基础平台,通过加大对我省各类非遗主体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加快研究出版、记录传播等成果数字化呈现,逐步建设集成果展示、数据管理、理论研究于一体的非遗数字化服务平台,畅通省、市、县三级非遗资源信息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服务同步。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专业团队
做好高校非遗类专业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视行业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的研学研修工作,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加大传播力度,增强社会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和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展示、体验、论坛活动,使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提升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度、接受度和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