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2023-06-15 纪委 89
以创新、品质与传播促进旅游持续回暖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已在带动商业、餐饮服务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等发展方面显现出巨大动能,也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贵州,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

以创新、品质与传播促进旅游持续回暖

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已在带动商业、餐饮服务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等发展方面显现出巨大动能,也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贵州,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在旅游需求强势增长的背景下,贵州旅游亟须创新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和多元传播三个方面筑牢“多彩贵州”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

以融合发展引领产品业态创新

创新观光游览产品。贵州是旅游资源大省,好山好水具有普遍性,长期以来,贵州的旅游产品形态主要是观光游览。在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贵州要充分发挥山地自然景观旅游产品在山地旅游产品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喀斯特山地中的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山水融合自然景观,进一步巩固提升山岳、峡谷、洞穴、瀑布、湖泊、温泉、森林等自然景观旅游景区,将游览和娱乐相结合,丰富文化和游览内容,打造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自然景观旅游产品。

创新避暑度假产品。发挥贵州山地气候凉爽优势和低纬度、亚高原适宜四季旅游的组合优势,强化旅游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推进“旅游+大健康”“旅游+新医药”,大力发展山地避暑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旅游。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将医疗护理、健康体验、康复疗养与贵州多梯度山地运动、避暑纳凉气候条件相结合,深度开发健康旅游、长寿养生旅游和医药疗养旅游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中医药美容美体旅游和中医药医疗等高端度假旅游。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深入发掘我省丰富多彩的山地民族文化村寨和山地农耕文化元素,大力发展山地民族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山地民族乡村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山地旅游产品。着力推进旅游与茶叶、花卉、果蔬、药材、水稻、油菜等种植业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深度融合。

以高标准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提升服务业水平。贵州要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必须加快优化旅游住宿设施的空间布局、档次结构和功能结构,促进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型酒店品牌连锁化、乡村客栈全面标准化、酒店服务个性化。高品质开发地方饮食文化,同时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餐饮品牌入驻贵州。

高标准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建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国际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推行重点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行社以及金融、信息、咨询等相关行业的国际服务标准和国际质量认证,促进旅游经营管理、服务设施和服务技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高标准提升市场化水平。全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旅游低效资产盘活能力,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景区和接待服务设施直管、托管、代管和共建等模式。全面保护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营造招商、安商环境。制定和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支持完善多元化、国际化融资渠道,大力招徕有实力的国内外旅游企业来贵州省投资。

以多元传播手段

扩大贵州旅游品牌影响力

用活大众传播。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服务“四位一体”,通过政府做形象、行业建渠道、企业卖产品、服务造口碑,构建立体化的营销机制,实现全社会营销的大格局。强化与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主要自媒体平台和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建立全民参与的贵州旅游营销格局。

发力国际传播。着力塑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国际品牌形象,突出抓好品牌形象的包装提升、宣传营销、平台打造与国际性活动开展,进一步做好在瑞士、韩国、美国、法国等高端市场的贵州旅游交流推介活动。充分、广泛、深入利用全球流行自媒体平台全面宣传贵州旅游。

精准嵌入传播。在以贵州山水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中,全面嵌入贵州旅游形象,着重利用大众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促进拍摄地向旅游地转变。整合全省旅游、宣传、文化、新闻、传媒、出版等资源,以艺术形式凸显贵州旅游魅力,通过艺术巡展等方式传播贵州旅游品牌形象。

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突破路径探讨

当前,贵州旅游业正处于产业结构换挡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纵深发力期、全球旅游格局深度调整期和“旅游产业化”战略全面落实期“四期合一”的关键发展期,传统依托规模增长的旅游业已难以应对这一时期的复杂变化,必须紧密围绕“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提升全省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打造旅游业现代经济体系,推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实现旅游业高质量转型。

全省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应找准战略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突破生产要素供给层面约束;贯彻新发展理念,突破区域产业布局层面约束;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突破全球产业体系层面约束,推动旅游业现代化发展。具体实施路径,应由“强链、固链、壮链、补链”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工程作为突破。

强链——产业政策系统保障工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产业配套政策。落实具体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优势项目选择,产业空间布局等,出台产业配套政策,优化融资环境,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编制贵州省旅游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实行开放式的人才引进战略,吸引大批高端的产业复合型人才。三是以研发组织变革激发基础领域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我省旅游产业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旅游产业化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四是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依法治理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包括基础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

固链——产业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旅游产业的财政支持效率。做好省级旅游专项债券和绿色债券的发行工作,加大对旅游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财政扶持力度,增强支持项目资金及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丰富旅游产业化资本运作工具。推动旅游龙头企业和优势头部企业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建立投行、资产评估机构和金融机构的闲置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资产重估机制。三是多举措促进旅游金融服务。借鉴新加坡淡马锡“国家管控、市场化竞争、公司化运作、集团化管理”的国有资产管控模式,建立一批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若干个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四是扩大旅游业开放,支持发展旅游贸易。进一步放宽服务贸易准入门槛,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旅游业开放。

壮链——换道超车建设工程。一是实施“智能+”战略,推动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延链”“强链”“铸链”,构建产业链升级的整体合力。建立上中下游分工协作新模式,整合国内外一流资源,加强企业合作、突破区域边界,完善旅游产业链。三是抓强帮中扶小,做强做特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和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旅游投资公司、旅游基金和债券功能加快实施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进中小微企业培训项目和中小微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资助计划。

补链——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是优化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旅游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促进产业链升级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二是改革旅游人才培养体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构建我省数字文旅人才与理工科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形成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国内一流企业协力共进的新局面。三是加强山地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打通。四是不断增强产业惠民力度。持续创新山地民族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和乡村旅游总收入提升。五是加快贵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健全以贸易自由、投资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为重点的政策制度体系。

低碳旅游助力绿色转型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旅游业是我省的优势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发展低碳旅游既是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任务推进和“双碳”目标的行动落实,又是助推我省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提高认识,强化科学规划。一方面应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知,凝聚共识,形成和汇聚低碳旅游发展的强大决心及合力;另一方面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为思想引领,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推进和“双碳”目标为方向,制定我省低碳旅游发展系列规划,明确我省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及推进计划、措施和路径,对我省旅游发展涉及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生产经营与服务管理方式、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形成我省低碳旅游发展新路径、新格局。

依托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旅游行业各节点开展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是推动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机制。一是按照绿色低碳的目标要求,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对旅游及其关联产业全链条进行改造与升级,大力推进低碳材料、低碳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绿色科技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的长期性、稳定性、基础性支撑;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通过突破关键材料、仪器设备、核心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借助科技攻关成果对旅游全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三是加强新兴技术与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优化服务和生产过程效率,提高碳排放监测管理精准性,以科技创新推动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增强低碳旅游发展动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低碳旅游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加快推动我省旅游的节能减排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创新、落实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生态旅游项目和低碳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加大公共财政对低碳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财政支持向绿色、低碳旅游建设项目倾斜;鼓励金融机构优先为低碳旅游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保险、基金等金融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利用外资,引导低碳旅游的社会投入,实施一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扩大低碳旅游发展的社会投资;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碳源”变“碳汇”机制,对旅游发展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适度限制能耗高、碳排放大的旅游开发新项目、旅游新设施建设的审批,对现有的高能耗、高碳排放项目实施限期整改,制定和完善旅游“碳汇”交易制度及补偿机制,开展碳汇的计量、监测评估等基础工作,探索完善旅游项目与造林护林经营主体之间进行森林面积指标交易及碳汇补偿的合理机制。

推动低碳旅游标准化建设,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低碳旅游标准化建设,一是分类制定低碳旅游标准体系规划,优先推动重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如低碳旅游示范城市(目的地)标准、近零碳排放和零碳排放景区建设标准等;二是推动各项各类标准的实施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标准的优化协同,强化与文化产业、农业、科技、体育等“旅游+”(“+旅游”)涉及重点行业的产业链标准化协调,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旅游消费文化。一方面,加大低碳旅游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新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导向的绿色旅行,将自觉培养低碳消费理念渗透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过程,减少旅游碳足迹;另一方面,营造低碳消费的氛围,培育低碳消费意识,鼓励新的低碳消费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将低碳消费意识内化为一种精神价值追求,设计针对低碳旅游消费的激励机制,让人们进行低碳消费获得物质奖赏的同时体验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自觉践行低碳行为方式,促进整个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