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村里挖出啥宝贝?来看这场“坝坝会”

2023-07-12 纪委 112
“几百号人在我们村挖了大半年,到底挖出了哪样宝贝?”“走!去看展,听坝坝会!”7月6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乡村》在大...

“几百号人在我们村挖了大半年,到底挖出了哪样宝贝?”“走!去看展,听坝坝会!”

7月6日,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多彩贵州网协办,《强国讲堂·十大考古进乡村》在大松山墓群所在地——贵安新区马场镇,用一场坝坝会告诉村民,“这群‘挖土人’每天都在鼓捣什么”。

“挖土人”在村里办了个考古展

实地官宣:村里挖出了这些宝贝

2022年7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投入近百名考古人员对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

短短半年,共发掘从两晋南朝至宋明时期,延续近1400年的2192座墓葬,出土4000余件套文物,是贵州考古史上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

2023年3月28日,被业内称为“发掘规模的奇迹”的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夺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大松山墓群发掘现场(部分)

“村民是考古工地上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主任、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现场负责人之一胡昌国告诉记者,自大松山墓群考古钻探开始,当地共有304位村民参与了考古发掘,“随着考古进程的深入,村民给予的支持,是考古发掘工作顺利推进的强大动力。”

来自大松山墓群考古现场附近村庄的村民,是考古队里的主力“挖土人”

历时半年多的考古发掘,让村民知道村里“到底挖出了啥,东西有多重要,考古发现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发掘领队周必素来看,让当地村民、学生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是推动考古走向大众的关键一环。

带着考古成果回到发掘地!在大松山墓群所在的马场镇平寨村村委门口,由数十张展板组成的知识脉络图,将大松山墓群的发掘与收获完整清晰的展现出来,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近1400年来,都有着怎样的遗存。

来自平寨中心小学五年级的49个学生,来到“移动考古课堂”,认识脚下的土地

“我和我爸去发掘的现场远远看过,我爸说,正在发掘这些文物,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先民生活的影子。”平寨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汤帅,在考古人员的讲解下,重新认识了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认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过程,我们村的历史是最鲜活、直观的佐证。”

“这件挖出来的宝贝,我祖辈都用过!”

“当了一辈子农民,这些土在我眼里最平常不过,现在看土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刨地都要留心点,生怕这下面就是珍贵的文物!”今年68岁的平寨村村民王枝花,当看到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竟然出土上千件种类繁多的文物,言语间满是骄傲,“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嘞,我们这个村是真的不一般!”

五年级的汤帅从考古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

坝坝会上的“头脑风暴”

当大松山墓群的考古发现,逐渐融入村民的生活,也将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记者观察发现,随着村民对脚下的土地,对考古工作有更多了解,对今后提供考古线索、帮助考古发掘、保护文物等方面,也有着积极意义。而比起学术价值,让村民感受更强烈的,是对自己家乡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土层之下感知家乡文明史

为与村民共享考古成果,除打造移动考古课堂,“十大考古进乡村”还以开放的坝坝会方式,把课堂从会议室搬到村里的坝坝上,考古人和当地政府、村民一起谈感受、聊发展、触发思维的碰撞,明晰乡村发展的方向。

一场坝坝会,为探索“考古+”乡村振兴新模式提供有益实践

“拿下十大,我觉得最高兴的人是我!”贵安新区马场镇栗木村党支部书记曹政涛如今“改行”了。以往走哪都是讲产业发展的他,随着大松山墓群的发掘,“文物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他谈工作的常用词。

“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让大松山墓群关注度越来越高,村里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也让村民有了更多发展的希望。”曹政涛说,考古促振兴最直观的表现,是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大松山墓群的热度后,产生了回家乡发展农文旅的念头,“未来,大松山墓群原址将修建遗址博物馆、考古标本库房,将成为我们村的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文物不仅有尊严地留存下来,其蕴藏的内涵和意义在村民心中也变得生动起来

202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作为我国考古领域首次制定的全国性工作与学术规划,该规划提出:“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实现多层次、多渠道成果转化,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由此可见,利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寓教于乐,更有正本清源的效果。而挖掘文化基因、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符号,贵州考古也用多种方式助力贵安新区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十大考古进乡村,探索“考古+”乡村振兴新模式

“中国百年考古学的价值,不止是学术意义,还体现在满足公众好奇心、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周必素表示,从“进校园、进企业、进公园”,再到“进乡村”,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不断创新公众考古活动形式,为做好考古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做出有益探索,“希望借考古成果,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群,助力催生更多乡村振兴‘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