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交流活动在郑举行

2023-09-19 纪委 186
  当下,全国各地图书馆正在积极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空间再造持续推动服务创新和转型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智慧化的城市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涌入大众视野。  作为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

  当下,全国各地图书馆正在积极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空间再造持续推动服务创新和转型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智慧化的城市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涌入大众视野。

  作为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主题论坛之一,9月15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交流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驿站’一词据说最早来自商朝。郑州作为商都古城,这里或许就是‘文化驿站’前世今生的相遇。”浙江省温州市文化馆馆员刘紫丹说,近年来,温州文化驿站通过品牌化建设、连锁化运营,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有“诗和远方”。作为新型空间,文化驿站以嵌入型、小而美的空间特色,散点式的布局,让文化真正地融入社区,融入百姓生活。

  一直以来,公共文化空间不够美、运营理念不够新、服务品质不够优、年轻群体不愿意来,成为许多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发展问题。近几年,上海浦东新区涌现出一批“高颜值”“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一跃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并成为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先进典型。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彭薇芬说,他们坚持设计赋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养有情怀的运营团队,推出了一批充满创意和人性关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比如陆家嘴书房,原本是非常普通的老式图书馆,受众面窄,年轻人不太愿意光顾。通过设计改造赋能,现在每周末举办两场陆家嘴读书会,一票难求,在线传播超过1亿人次。

  而徐家汇书院作为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新馆,被誉为“魔都图书馆天花板”、海派文旅新地标,吸引了不少读者为了一家书店奔赴上海。当天,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揭秘了“客流神话”背后的故事。她说,从建设之初,就聚焦区域海派文化,探索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功能区提炼为书院八景,最终成了文化旅游目的地、读者和游客喜爱的打卡点,带动周边徐家汇商圈文化消费的联动发展,为城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成都图书馆的分馆——成都天府人文艺术馆,外形和内部空间完全突破了传统图书馆设计,去年建成开放后迅速成为新地标和打卡地,一座难求。还有草堂书院、溪云书院等,通过巧妙融入现代设计,让传统书院焕发别样生机。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健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追求形式与内容并重,此外设施设备要“智”,以创意和科技赋能,提升服务体验。成都图书馆首创社保卡免注册借阅服务,借书只需手机操作,最大限度减少手续。

  上海图书馆理事长周德明说,新型空间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需要满足和引领公众的文化需求。在政府引领下,还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主体、企业等,共同参与其中。

  洛阳城市书房、郑州朗读亭、许昌智慧阅读空间……行走河南,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记者:温小娟)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