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举行

2023-09-19 纪委 48
  9月17日,作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重要活动之一,“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韧性...

  9月17日,作为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重要活动之一,“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辐射影响,以及如何挖掘利用黄河文化旅游的时代价值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认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与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性、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表现出“互化融合”,把世界上的外来文化中国化之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指出,黄河下游大规模改道从汉代开始,后经2000多年频繁改道、迁徙,改变了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形成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大部分早期城邑被毁,造成该地区文明化进程阶段性中断。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陈洪海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是东部相邻地区仰韶文化农业人群向西拓展的结果,此后手工业与商品贸易逐步成长、冶金技术也传入并发展。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程,齐家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人殉、人祭现象的出现,大型墓地、用玉现象等文明因素的出现,表明其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提出,黄河流域是以农立国、男耕女织,农耕社会培育民众树立起来的是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及观念,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化干戈为玉帛的朴素愿望。

  去年9月,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考古发现“金覆面”,还出土大量铜器、金器、玉器,全国瞩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富成说,“金覆面”是商代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一种新的礼制文化现象,可能寓意着对扇贝顽强生命力的精神信仰,为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黄金面具的来源提供了可靠的文化线索。“金覆面”及黄金制品的发现,是东西方黄金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代表。

  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域之间该如何合作实现共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应形成三区协同、五带串联、多点辐射的空间结构。要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认为,随着坚定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牢固确立与持续完善,新时代黄河文化形成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局面,以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流域实践,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 温小娟)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