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抒写贵州丨张玮:贵州印象
大概是七八年前吧,人生第一次去贵州。
那时还在报社工作,所以是去给贵州的媒体做一个关于新媒体转型的分享。上完课,在贵阳住了一个晚上就离开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这一次到贵州,时间就相对宽裕一些,能够多走几个地方。
但说实话,贵州地大物博,仅凭几天的时间就想把黔贵大地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包括各种美食都领略到位,也是不可能的——没这个时间,更没有那么大的一个胃。
所以这次的贵州行,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是对几个细节留下的印象。
第一个细节,是在阳明园邂逅的一群小学生。
因为一段被贬经历,王守仁和贵州结缘,躬耕于龙场,悟道于黔贵。那天在阳明园里那尊巨大的王阳明雕像下,恰好碰到一群小学生的“团建”——身着汉服,整齐列队,认真诵读。
他们读的是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有老师领诵——老师读一句,孩子们跟一句。
说实话,你要说孩子们能完全搞懂他们跟读的每句话的意思,我是不相信的。但我相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这些浅显易懂但道理深刻的句子,孩子们还是应该能够理解的。
遥想五百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王阳明遭遇人生失意,在当时还堪称荒凉之地的龙场之地,面对一群尚未开化但性情质朴的原住民,王阳明潜心施教,最终明清两代,远离当时文化中心的贵州出了三个状元。
而如今,在王阳明的雕像之下,一批又一批天真纯朴的少年,虽然诵读时可能有些懵懂,理解时可能有些晦涩,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理念,肯定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颗种子。
第二个细节,是五位嬢嬢。
这五位嬢嬢,是在天龙屯堡遇见的。
天龙屯堡始于朱元璋时期,当初其实算是座半军半民的要塞。堡内如同迷宫一般的小道,以及到处都留有射击孔的建筑墙体,很容易让人回到六百年前那种生活环境——那是大量来自江南的汉人迁徙到这里建立的家园,戍边,生产,生活,繁衍。
我曾以为,这座古镇和不少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一样,早就不会有什么人真正生活在其中了,最多也就是一些服务于旅游行业的居民。但当地的导游小姐姐告诉我,其实有大量的居民就是生活在这里的,而这些人,真的就是六百年前那批汉人的后代。
作为一个证据,我在镇口看到了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时值放学,校门前家长人头攒动,校门内孩子们欢声笑语——如果没有大量的本地居民,是撑不起这两所学校的。
在小镇内部道路的尽头,我看到了一所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保护得很好。事实上,镇口那所新建小学的孩子们,是直到2006年才离开这里的。
如今,这所小学已经成了一座文化保护建筑,而那五位嬢嬢,就是在这所建筑的天井里遇见的。
嬢嬢们摆了个姜茶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在聊天。看到我们来了,笑着问要不要喝一碗茶。
那是肯定要喝的。刚在藤椅上坐下,嬢嬢们就端来了自己烧制的姜茶,还拿来了好几把瓜子。说实话,茶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喝到胃里,暖暖的。
更让我感到暖暖的,是嬢嬢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安逸。她们问我从哪来,对贵州的感觉如何,吃到什么好吃的了没。当听到“是否可以给你们照张像”的时候,她们欣然同意,毫不扭捏,乐呵呵地就站成了一排。
当我们离开那所小学的时候,我又回头望了一眼,嬢嬢们团团围坐,喝着茶,乐呵呵地在唠家常。
正好有一束落日余晖打在了她们的身上,形成了一幅泛着淡淡金黄的画面:
古院落,老榕树,五位安逸的嬢嬢,一段六百年的延续时光。
第三个细节,是七块豆腐“砖”。
和天龙古堡一样,青岩古镇也算是明清两代一座半军半民的军事重镇。只是作为国家5A级景区,这座古镇开发得更完善一些,也显得更现代化一些。
我这个人不太喜欢吃零食,所以也没有在景点买特色小吃的习惯。但在青岩古镇,还是被像砖头一样的豆腐干给吸引住了。
“尝尝吧,快尝尝!买不买随便!”老板娘很热情地招呼我品尝。我用牙签戳了一小块入口,忍不住又戳了一块——香,确实香,而且嚼劲恰到好处。
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带几块,挑着挑着,就装了七块。
于是就犹豫了起来——那么大一包,分量又不轻,不太方便携带啊。
老板娘似乎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没事!我们这里可以直接发快递,顺丰,包邮!”
有了这个承诺,我立刻又在她的店里买了两斤牛肉干。
然后买性大发,又逛了其他店,又采购了不少东西——反正都可以当场发快递。由于整个古镇淳朴的氛围和店家真诚的交流,所以留好地址和联系电话,付好钱,转身就去逛另一家,完全没有担心店家会不会少发货乃至不发货。
想来也挺有意思:一道现代的快递程序,就把安逸与便捷,古朴与现代给串联了起来。
晚上到了酒店,手机震动,是一条微信。一看,是白天豆腐干的店家发来的信息和照片:
“您好,货已打包发顺丰了,单号是XXXXX,可随时查询。希望您在贵州旅途愉快,一切顺心,下次再来!”
是啊,下次,再来。
作者: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