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四川博物院 把博物馆变成一所“大学校”

2024-05-18 纪委 43
四川博物院 孩子们在四川博物院举办的巴蜀书画班上 四川博物院自信的小小讲解员 □长风 (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

四川博物院

孩子们在四川博物院举办的巴蜀书画班上

四川博物院自信的小小讲解员

□长风 (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堪称一所“大学校”。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四川博物院通过持续开展具有资源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动,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尚;不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开发博物馆教育课程、推介研学精品线路,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四川博物院这所“大学校”,肩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使命,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力量。

学术研究为基

打造展示巴蜀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川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近36万件,类型、年代体系完备,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们是巴蜀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表达。

“从五千多年前的大溪玉面、两千多年前的西周蟠龙盖兽面纹铜罍,再到近现代的张大千画作,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战国蜻蜓眼式玻璃珠,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向和频介绍,正是因为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所以需要不断创新创造,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创新方式方法以文化人,四川博物院一直在行动。

推出远古四川、古代四川等通史展,以丰富的文物串起四川历史脉络。万佛寺南朝造像、历代书画作品等一展四川历史文化的多姿多彩。这些文物是历史遗珍,更是立体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让学术研究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之一。我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文物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宝贵资源。针对文物价值认知、展示传播的迫切需求,四川博物院持续深化基础性研究,让文物活起来。

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四川博物院自主策划了“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等特展,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以及东坡文化的窗口;学术科研能力还在不断转化,四川博物院出版的《被收藏的文明——古蜀之光》等出版物受到好评,成为博物院教育的又一延伸;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开发的宴乐攻战纹铜壶项链等7项文创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深化馆校合作

形成教育新合力

2023年12月,“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在成都成立。该联盟旨在实现家庭、学校和博物馆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新合力。四川博物院作为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未来将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博物馆学习机会。

作为四川文博界的龙头大馆,四川博物院一直把教育职能放在重要位置,构建起“全龄段、全区域、全人群”的博物馆教育体系和格局。早在2015年,四川博物院就发起成立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致力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究与课程开发,这一举措开创了全国文教合作的新模式。

针对青少年教育,四川博物院构建了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包含历史人文类、艺术美育类等,开发课程及活动近200项,年均教学超过1000课时,教学场景覆盖学校、历史文化胜地以及全国各类博物馆。“如今,四川博物院的课程在学校、青少年观众群体中拥有较高口碑和品牌认知度。”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介绍。

既有线下体验,也有线上课程。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四川博物院率先构建了博物馆线上互动学习平台,引导青少年开启全新的博物馆研学之旅。此外,还不断通过线上直播、文博视频、动画、微课等多种数字化教育内容,为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丰富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2017年,“四川省文博教育联盟学校”成立,推出文博教育培训、馆校合作推介、赛课等活动,其中,推动全省各类博物馆数字资源接入全省乃至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举措受到好评。目前,全省已有68所文博教育联盟学校资源与当地文博资源融合对接,促进市州博物馆与当地学校开展“博物馆课程进校园”等长效化的博物馆教育合作。

截至目前,四川博物院相继发起并推动成立了“四川省文博教育联盟学校”“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四川博物院教师沙龙”等多个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和探索“文教合作”新机制。“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的成立,将推动形成产、学、研全路径的文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态势。

打造教育品牌

为全国博物馆教育贡献四川方案

回顾四川博物院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四川文物、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打造博物院教育品牌,为全国博物馆教育贡献四川方案。“小小讲解员”“美美与共二十四节气”“小小国宝守护人”“一字一课”等社教活动现已成为知名品牌,实现周末、节假日、寒暑假课程和活动的全覆盖、线下线上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广覆盖。

据介绍,“小小国宝守护人”系列研学课程为期5天,学员选好想要守护的一件国宝,每天走访不同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学习文博知识,并进行“小小国宝守护人”特训及个性化辅导,再结合主题文物开展实践探索。能亲自参与守护国宝,这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关注。目前,该课程已培训近两百名“小小国宝守护人”。

“一字一课”以提高国学素养为目标,“汉字里的神奇动物”“汉字里的精雕细作”“汉字里的刀光剑影”“汉字里的星汉灿烂”等课程从解读一个字,到赏析一件文物;从赏析一件文物,到了解一段历史……将抽象晦涩的经史子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青少年。

为了让孩子们从了解文物开始了解家乡历史、热爱家乡,四川博物院还研发了“古蜀之光驻校课”,以四川历史为脉络,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年代和相关文物,并将成都及周边的遗址和博物馆进行串联整合,让孩子们从生动的文物中了解四川历史,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的变迁。

不仅联动省内博物馆展开社教,四川博物院还整合利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文物资源、文旅资源策划推出研学项目,加深中小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未来,这些定制研学旅游项目还将从中小学生拓展到成年人。

不仅将观众请进博物馆,还把博物馆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自2008年在国内首创之后,已巡展123站,行程20余万公里,惠及150余万观众,为推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日,四川博物院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名单。未来,四川博物院还将继续扛牢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使命,在博物馆展陈、社教、研究等领域继续开拓创新,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