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两年盘活了“闲置空间” 激活了服务效能
杨鸿波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过去两年,我省分两批次在65个乡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建设工作,前瞻性提出打造中心乡镇文化综合体,为群众就近就便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两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建设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在哪些方面发力?6月24日,全省片区中心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推进会(以下简称“推进会”)在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举行,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新的试点工作。
在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看来,过去两年,通过试点,我省各地提质增效工作亮点颇多。其中,整合“两项改革”后被撤并镇村闲置资源,优化布局镇村服务网点,既让资源高效利用,也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质增效”试点开花
群众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高
夜幕降临,广元朝天区曾家山文化综合体热闹起来。小广场前三三五五的群众聚在这里,依托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有了文化综合体,麻将声少了,音乐声多了,巴适得很。”说起文化综合体,曾家社区居民张秀华笑容四溢。
相较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曾家山文化综合体内容丰富,集电影放映、阅读空间、文艺活动、群众文化广场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曾家山片区三镇两乡的综合文化体之一。丰富的内容,也带动了人气,曾家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综合体还配套建设了门球活动中心、318房车营地、中医药养生馆、书香街区、社区书吧、书画馆、刺绣馆等。这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心镇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体验刺绣刘旭摄
在当天的推进会上,这样的实例并不鲜见。内江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积极推广用“5+5+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布局打造综合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器材、广播电视综合服务站点、地域特色文化展示传承体验空间5个文化功能区,整合文化管家、文艺表演创作、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者、群众性文体活动5支文化队伍,广泛开展便民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大节庆赛事展演、传统手工艺传承体验、流动下乡巡回服务、群众性品牌文化体育5类特色活动,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在巴中,一系列新空间也“长”了出来。平昌县白衣镇建成永康五峰书院、蜀绣展览馆、书画写生创作室等民间文化场所;巴州区化成镇突出化湖和清廉等资源优势,打造廉吏长卷、清风台、花田廉径、廉律步道等景观小品。“试点乡镇均建成了面积超1000平方米,配套齐全、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的文化综合体。”巴中市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模式,从“小切口”着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升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以“1+5+N”模式为抓手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四川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建设工作中,一些新现象也不断出现。比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如今越来越多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在乡镇捐赠、共建共享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馆等文化设施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文化管家”服务和文化惠民演出。康定市姑咱镇就将辖区高校图书馆、运动场、电影院、企业区域场馆作为限时共享点位提供文化服务;什邡市师古镇引进文化公司管理运营文化设施,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还有不少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脱颖而出。江油市青莲镇李白文化游学和传承活动、乐山市市中区棉竹镇村歌村徽创作评比、邻水县丰禾镇每周文艺培训、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姊妹节”等文化活动,不仅带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还为群众体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省将从“立足长远发展,有力推动提质增效”“拓展基础功能,构建新型文化空间”“构建工作机制,服务强起来活起来”和“涵养乡土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四方面发力,在集聚各类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通过资源的集约投放,在更高层面实现片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和可及性,逐渐打造形成县域文化副中心。同时,继续推动“1+5+N”建设运营模式,即打造1个文化综合体、布局5大功能区、构建“N”种工作机制,营造高品质新型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