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从“红色文化”到“演艺世界”——解码南京东路街道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2024-12-05 纪委 8
  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上海市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20.5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列入市级首批目录的红色资源就多达143处。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是,文商旅融合催生的“新楼宇经...

  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上海黄浦区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20.5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列入市级首批目录的红色资源就多达143处。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是,文商旅融合催生的“新楼宇经济”也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注脚。

  在著名的南京东路商圈,上海第一面红旗升起地的永安百货绮云阁、国歌首次播放地的黄浦剧场、传出上海解放第一声的凯旋电台等红色地标成“网红顶流”;炙手可热的《剧院魅影》、中国首演的《驯悍记》、沉浸式小剧场《阿波罗尼亚》等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爱好者。从“红色文化”到“演艺世界”,南京东路街道正成为黄浦乃至上海探索优秀文化供给的基层样本。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今年以来,黄浦区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核心示范区为目标,重点抓好“红色露天博物馆”“演艺大世界”“艺术外滩”“书香黄浦”四个品牌建设,全域推进黄浦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

  红色地标传承红色基因

  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内拥有众多红色地标,这些地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在这里,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繁华的商业楼宇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辉煌篇章。

  从福州路上的天蟾逸夫舞台大门口走两步,拐一个弯,往云南中路看去,有一排坐西朝东看起来极其平凡的两层沿街楼房,很少人知道这座街边小楼竟悄然隐藏着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旧址。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jpg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走进这座修旧如旧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可以看到当时“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史迹陈列:1928年春,在上海担任党中央会计工作的熊瑾玎以商人身份租得云南路447号生黎医院楼上的三间房间,设立党中央政治局机关,并挂出“福兴”商号的招牌作为掩护。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发出百余份文件,指导全国革命开展。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万明民介绍,南京东路街道注重挖掘和传承其他各类文化资源。如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五卅惨案纪念碑、新新公司大楼等历史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南京东路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深挖街区红色文化资源,以打造文化高地为目标,着力打造“红色露天博物馆”“演艺大世界”“艺术外滩”和“书香黄浦”等文化品牌。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百年街区绽放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其中,包括不断深化红色资源建设,联动区域化单位,完善红色主题线路,深化“红色南东”步道建设;打造“心路”党课特色党建品牌,用一条主线串起南京路上的百年历史;通过沉浸式授课听课方式,营造“我在南京路上党课”的浓厚学习氛围,点亮每位党员的红色初心。此外,街道还创新拓展了“心路”分享会、创意设计大赛、红色剧本杀、“代号白玉兰”南京路实景版等,形成系列品牌活动,入选黄浦区域化党建“十大品牌项目”。

  万明民表示,未来南京东路街道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不断提升环广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打造“代表上海形象和水平的标志性街道”和上海的“城市之心、发展之窗、善治之源”,持续致力于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在环人民广场地区倾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南京东路样本。

  “拖着拉杆箱来看剧”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地处“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的南京东路街道,被誉为上海“城市之心”,百年来以商业繁华著称。如今,因戏剧演出引来的“泼天流量”,为南京东路街道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商机。

  近日,音乐剧《剧院魅影》正式回归上海大剧院主剧场舞台,连演58场再掀申城音乐剧热潮。这部经典之作自1986年首演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此次重返,无疑带来一场视与听的双重盛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上海大剧院外观。.jpg

上海大剧院外观。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上海大剧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经理王晨介绍,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演出场馆之一,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建成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众多国际顶级剧目。从交响乐、歌剧、芭蕾到话剧、戏曲、音乐剧,上海大剧院始终践行一流的艺术作品,一流的艺术体验和一流的艺术教育。它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播平台,更是现代上海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演出的“唯一性”,成为不少观众选择到访大剧院观演的重要原因。以2024年柏林爱乐乐团“驻演”为例,连续7天的音乐盛宴刷新古典乐多项演出纪录,成为公众热议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前来聆听音乐会的观众中,超10%为境外观众、47%为外地观众;演出期间,大剧院附近餐厅营业额普遍增长30%至40%,附近酒店订单量亦呈增长态势。

  在“Z世代”观众热情追捧下,剧院生态也急速变化。小剧场以其多元性、灵活性和互动性,成为时下年轻人追捧的新宠。

  上海大剧院除了传统的大剧场演出,也打造了沉浸式小剧场《9号秘事》,分别由三个单元故事组成,三个独立、各具风格的观演区域组成9号空间,让观众能立体地感受到悬疑氛围。“这些年,随着上海文化产业的上升势头,观众群体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大剧院也在坚持经典定位的同时做流行文化。”王晨说。

  同样,在一街之隔不远处的汉口路上,外观并不显眼的亚洲大厦也吸引着全国年轻观众奔赴。亚洲大厦被业内人士誉为“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1到11层藏着19个“星空间”小剧场,共上演过万场。一个“星空间”就代表着一部剧。

  沉浸式的观剧体验感,让“星空间”的受众非常年轻化。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阮豪介绍,相比传统剧场,“星空间”体量小、灵活性高,多则容纳一两百人,也有几十人的迷你空间,演出环境可根据剧目内容进行沉浸式布设,这给观众带来更多体验感与亲近感。

沉浸式小剧场“星空间”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jpg

沉浸式小剧场“星空间”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目前“星空间”已从19个小剧场拓展到50多个,多数聚集在南京东路街道,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此打卡,过去两年随行的拉杆箱成为不少剧迷看剧的标配。阮豪说,节假日40%观众来自外地,有时前台放满了拉杆箱。年轻观众观剧热情高涨,看剧频次高得惊人。这些观众一天可追两三部剧,同一场戏还要反复观看。

  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均以戏剧尤其是音乐剧集聚闻名。“我们也希望对标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形成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 阮豪说。

  “文化一条街”呈现时髦样态

  走在“上海文化一条街”福州路,沿路的黄浦区图书馆、百新书局、上海书城、外文书店……勾起了一代人在这里买书、读书的记忆,也感受到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回忆的提炼和升华。

  上海书城福州路店自1998年开业以来,一直是上海最具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书城之一,也是上海重要文化地标、福州路的缩影和灵魂。

重新装修后的上海书城。.jpg

重新装修后的上海书城。新华社记者 桑彤 摄

  2023年10月28日,历经1年10个月闭店重装后上海书城与读者见面。全新亮相后的上海书城不断尝试和探索集文化阅读、休闲娱乐、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从买书,品茶、约咖啡,到看演出、观展,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可以在一座“城”里参加各类活动。

  在二楼的“上海书城时光博物馆”,举头可以看到上海书城1998年开业以来拍摄的一系列珍贵影像。书城签名墙、月度“Top5”书单、热门活动回顾、照片墙、留言板等微展览,与读者一起回顾重装开业后的新记忆。

  六层增添的喜剧集市,通过与猫头鹰喜剧团队合作在书店里推出首个喜剧主题演绎空间,以多样化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七层的上海插画艺术中心,用以展示和分享国内外杰出的艺术作品,让文化阅读、审美欣赏和公共教育相互渗透,展现无限的联动可能。

  同样,创立于1912年的“百新书局”7月31日在福州路焕新启幕。重新回归的“百新书局”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复合型文化商业空间,以书为引,融合展览、餐厅、咖啡等多重元素。

  这里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也是一个呈现艺术品的空间。漫步于“百物一新”区域,一手书籍一手艺术,必须“两手抓”。读者不仅能从书籍的字里行间中收获精神食粮,更能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人与艺术和生活的联结。

  这里也逐渐成为福州路上的文化社交新聚点。作为实体空间,考虑到人们对线下消费的多元需求,百新书局在书店的前厅引入了餐饮业态,成为整个店里人气最旺的存在;书店的多功能空间适用于各类文化活动——电影放映、音乐会、书展、读书会等,满足人们各类社交需求。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杲云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黄浦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