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艺术——新川派盆景系列作品展”今日在蓉启幕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摄影报道
4月11日下午,由成都市文化馆、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温江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温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生长的艺术——新川派盆景系列作品展”在成都市文化馆大家美术馆正式开展。
活动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帅领衔,展出其新川派盆景、水墨雕塑等约45件作品及实验性影像《关系》,以创新视角探索传统非遗技艺与当代雕塑艺术的深度融合,带领观众感受“凝固的山水”与“流动的雕塑”交织的艺术奇境。
展览共分为“墨韵流光·山水新境、形意流转·立体丹青、万物互联·共生之镜”三大板块。其中,“墨韵流光·山水新境”作品27件,以温江区寿安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为灵感,融合杨帅早期《水墨雕塑》系列作品中的写意、留白与书写等雕塑语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意流转·立体丹青”作品18件,艺术家将水墨的瞬时性特质凝固于空间之中,利用高密度青铜的金属质感与液态石膏的流动特性形成张力结构,在物质层面再现“笔墨意趣”的拓扑学模型;“万物互联·共生之镜”尤为引人注目,展出影像作品《关系》,以实验手法呈现材料与植物的互动,探索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新可能。
展品
杨帅接受采访时说:“川派盆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流派,承载着巴蜀山水的灵秀之气,凝聚了四川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底蕴,于方寸间凝练自然万象。值此川派盆景列入国家级非遗十五周年之际,以传统川派盆景为根基融入雕塑、声光电等多元艺术语言,打破盆景艺术的固有边界,通过青铜、综合材料与活体植物的共生实验,将蜀地山水的巍峨与江河的蜿蜒转化为盆景的视觉语言,能赋予作品‘生长’的生命力。”
展厅中,灯光的明暗变幻勾勒出盆景的细腻肌理,风声与鸟鸣交织的音效营造出山林意境,光影流转间模拟四季更迭,令观众仿若置身自然时空的流动画卷。
展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览,让观众感受到新川派盆景的独特魅力,见证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并思考传统与创新、自然与艺术的永恒对话。”成都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展览不仅是对川派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致敬,更是对盆景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胆探索。同时,本次展览也致力于将成都的文创艺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价值转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非遗活态融合等属性,为我市乡村发展与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10日,广大市民朋友们可前来成都市文化馆四楼“大家美术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