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这十年:让百姓文化生活更有获得感
轻松学才艺、趣味享阅读、打卡观美展、登台显风采……丰富多彩且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如今已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不断掀起文化新风尚,服务更加“对味”,人们与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谐。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触手可及,彰显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
十年间,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品和活动极大丰富,服务模式更加现代,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活因此更加美好。
为人民文化权益提供更有力保障
周一学现代舞,周二练古筝,周五参加旗袍秀,还计划跟年轻人一起学沙画……“60后”文化爱好者陈阿姨是文化馆的铁杆粉丝,近年来她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感受就是选择多、内容新、培训足。“新时代新面貌,早不是‘吹拉弹唱’那老四样啦!”陈阿姨说。
人们切身感受到可喜变化的背后,是国家顶层设计强有力的支撑。
近十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等发布实施,有力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此外,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初步形成上下衔接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向。
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够得着、用得上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2020年,一位农民工手写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引发了无数人共鸣,也道出了文化设施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扩大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分布趋于均衡,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气高涨,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持续推进,有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且全部免费开放。截至今年6月,全国分别有2674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642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全国县(市、区)一级占比分别达94%和93%。
备受关注的还有各地“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有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分布于人们身边,让百姓够得着、用得上,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性。
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更加丰富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五星村,文化协管员黄震正在制订新的活动计划。“村口正在上演村民创排的广场舞,农家书屋马上要‘上新’大家点单的新读物,志愿服务也报名踊跃。”黄震言语间是满满的自豪感。
近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为更好地适应群众需求,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乡村“村晚”、大家唱、广场舞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参与人数屡创新高。如2022年开展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参与人次超1.18亿;2021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参与人次超1.77亿。
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不仅仅是观众,还是演员、导演,站C位,唱主角,成为真正的活动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团队已超45万个,比2012年增长了50%。
日前,第十九届群星奖揭晓,各地优秀群文作品在百姓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自设立至今推出了一大批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得了极高的群众口碑。本届群星奖评奖过程中,全国举办展演选拔共1.8万场,观众超9000万人次,展演场次、观众人次均创历届新高,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精神风貌。
从“云端”到“指尖”,需求对接更加便捷
“不能进馆的日子,我们就线上看展、参加培训、组团答题,还能随时随地跟全国各地的朋友交流心得,文化生活多了一份新体验。”上海市民刘梦现在已习惯下“订单”、发“评价”,线上轨迹记录下她的文化爱好。这也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改变人们文化习惯的一个缩影。
十年间,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加强,从“云端”到“指尖”,文化服务全时在线。截至202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全民阅读资源2497.98TB、全民艺术普及资源1346TB,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累计访问量达8.8亿人次。“十四五”期间,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公共文化智慧化不断升级。借助各类数字化服务,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无阻传输,城乡群众能够同步分享文艺展演、专题讲座、艺术慕课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文化触角不断延伸,服务更加温暖
这十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标准化和文化惠民工程,让优质的文化资源不断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使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基层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实施以来,累计向基层选派文化人才16.9万人;“戏曲进乡村”项目每年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万个乡镇配送7.8万场戏曲演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让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图书馆、99%的县级图书馆,即便是最边远的地方,哪怕设施刚刚落成,也能够获得145TB的数字资源……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关怀。
不仅如此,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全面推进,“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实施,让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等行动针对性更强,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时代新作为。
这十年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十年。公共文化服务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