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群星奖”获得者秦渊:我的根从未离开过长满麦子的土地|人境·主角

2022-10-22 纪委 214
人物名片: 秦渊,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了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周永开》、大型话剧《滴灌》、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恋歌》、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等,先后获全国群众文化...

人物名片:

秦渊,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了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周永开》、大型话剧《滴灌》、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大型民族歌舞《巴山恋歌》、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等,先后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群星奖”、中国曲艺最高专业大奖“牡丹奖”等40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奖。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2022年9月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由四川省选送的曲艺作品四川扬琴《蜀道》脱颖而出,斩获“群星奖”,而这件作品的词作者正是秦渊。

作为土生土长的巴中人,秦渊在1990年参加工作后便开始文艺创作,至今已有了300多件文艺作品。尽管已经在城市生活,秦渊却坦言自己的根却从未离开过长满麦子的土地。在他眼中,匍匐于广阔原野,用笔写作田野上的歌谣,才是最烂漫的生活图景。


秦渊。

遵从内心 寻找诗和远方的浪漫

秦渊性格温和乐观,虽是“拿奖大户”,却很低调。在他的作品里也可以窥见这样的特质。写灾后重建的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他另辟蹊径,以童话的形式,通过灵魂置换,描写了一场感人的互帮互助,“漫山遍野长成行/燕子们衔来新泥巴/一寸一寸筑起了墙/千万只鸟儿衔树枝/废墟上建起了新楼房……”短短几行,蓬勃之气洋溢。年过半百的他喜欢网上冲浪,也会灵活将网言网语用到自己的作品。比如《蜀道》中,他就将流传甚广的网络语言“诗与远方”,巧妙地运用到台词之中,写出“李白(问):你为何在此?巴女(答):我去寻找诗和远方的浪漫”……诸如此类的“碰撞”,让不少网友评论“瞬间拉进了自己和曲艺的距离”。

在《蜀道》前,秦渊曾凭《开学第一天》等4件作品拿下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群星奖”。时隔多年,再获“群星奖”,秦渊依然难掩激动。他回忆,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全新挑战,《蜀道》也不例外。这件作品以千古名篇《蜀道难》为切入点,通过诗人李白和现代巴女两个人物的跨时空对话,传唱出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蜀道穷”到“蜀道富”的古今巨变。

秦渊记得,最初《蜀道》这件作品是他写的诗歌朗诵作品。后来,他和巴中市文化馆等老师商量,决定将其重新改编为曲艺作品。如何描绘蜀道的沧桑巨变?秦渊思虑万千,最终从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李白的《蜀道难》获得了创作灵感。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影响了四川发展,甚至形成了让人诟病的“盆地意识”。“而今天的蜀道不再是千百年前的蜀道,不再是蜀道难、行路难了——城市、乡村,高速、铁路、航空、航海,已是条条大道四通八达,四川形成了新时代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而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创作中,秦渊通过李白的《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的诗,确定了巴女这个人物,逆向刻画出现代巴女的形象。

最终这件作品一出,就受到好评,著名曲艺家常祥霖评价:“很有登山情满山,临海情溢海的感觉,音乐旋律的如泣如诉,男女唱腔的回肠荡气,无不在斜风细雨的润泽下感受祖国物换星移的强盛,感受伟大时代万物葱茏的美丽!”


《蜀道》剧照。

枕山而梦 赋予巴山巴水新生力量

秦渊的故乡在巴中市南江县的大山中。他自小枕山而梦,山中风物民俗也成为他最初的启蒙教师之一。生于斯的“巴山背二歌”,浸染着秦渊的心。

工作后,秦渊成为大家口中“好跑”的人。他喜欢走乡串野,在路上,在山野,聆听那些源于生活的原汁原味歌谣,也喜欢和村民话家常。他曾参加过巴中市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巴中市民族民间文化调查,实实在在地用脚步去丈量着巴山巴水里的文化珍宝。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见“翻山铰子”的场景。舞者双手执铰,挥动两面铰子,翻来覆去地击打而舞。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茫茫山野里,这种粗狂有力的舞步,像是跃在他心间,让他震撼不已。在巴中市甘沟河村,巴中市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巴山背二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志华就住在这里。秦渊多次前往,在老人的山村小院里,他和村民蹲坐在矮矮的小木凳上,听其将渐逝的《背二歌》唱响。“通江呃/河来哟/南江哦,河哟/我是巴山哟/背二哥罗哈/太阳送我哟上巴山/月亮陪我哟下巴河/背架背起闪几下也/打杵子杵断了几道坡……”唱腔高亢激越,用词入律、语言诙谐,在宛若穿云破雾的歌声里,秦渊仿若穿越到千百年前那蜿蜒的米仓古道上,激活起自己沉睡的记忆。这些民谣民俗,也成为他笔下的乡愁和写作密码。在《蜀道》中,他就从《背二歌》中借了民间语言和意象的“东风”,写下“背二哥的脚步声已被风吹散,深深浅浅的叹息消失在从前。看而今船到码头车到站,千万里来去只在转眼间……”的喟叹。而上世纪90年代,他的“出圈作”《喊山》更是将自己对于“背二哥”记忆融于字词。这件作品随后还拿下了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也是巴中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作品。

巍巍巴山、荡荡巴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巴人,也铸就了深厚淳朴的巴风、巴俗、巴文化。秦渊迫不及待地将此风华留驻于纸,并用现代品格赋予其新生力量。“有个地方是南方的北方,是北方的南方,这是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地方……”2013年初,由秦渊作词的歌曲《有个地方叫巴中》通过大写意的方式对巴中的地理方位、历史文化等进行了勾勒,曲调悠扬婉转,旋律流畅,再次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其创作出的《活着》《古镇》《早晚恩阳河》《赶山》《枫叶红》《巴山红军魂》《巴山新居我的家》等一批作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


《周永开》剧照。

守望巴山找到艺术创作新理念

“好跑”的秦渊也喜欢爬山。他坦言,很多创作灵感,就是在爬山途中想出来的。2015年,他应遂宁邀请,以莲花为主题写歌曲作品。这个提议一度让他很焦虑,“因为我刚刚写了四川盘子《心如莲》,莲花是遂宁的市花,再写莲花如何出新,如何避免同质化而不落窠臼?”

一天,他约着朋友一起爬巴中的望王山,岩径幽险,植物繁茂。路上,秦渊偶遇一个莲花池,只见莲蓬里生出满满的莲子。这一幕顿时让他来了灵感。创作中,他将自己置换成了一粒莲子,“莲子落地入尘埃/十八层淤泥把我埋/我心自有高洁在/把层层污泥挡身外/我要花香洗乾坤/把重重浊气都排开……”他与莲花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灵魂置换”,采用“无我之境”的创作手法,以第一人称为切入,从莲子落地、破壳发芽、芙蓉出水、花开飘香几个层次,写出莲花高雅圣洁的生命追求,艺术地诠释了莲之精神世界。最终,这件作品在“第三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中获得了金奖,并于2016年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2015年下半年,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与巴中市联合启动创作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秦渊担任编剧。《望红台》是一部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背景的大型历史曲艺剧,是一部大巴山人民对祖国、对人民、对英雄表达无限感恩的叙事诗,也是一部用四川曲艺艺术演绎革命历史的综合型作品。对于秦渊而言,这件作品具有独特的意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感人故事。

作品里,秦渊截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红军走之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的主心骨的大主题。

秦渊说,自己笔下的望红台,是南江县光雾山川陕交界处,也就是蜀门秦关处,被人们称为“台上”。当年人们就是在这里望红军、盼亲人。秦渊从小生长在这里,没少听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这份历史和情谊,应该被铭记。”

构思了多年,秦渊才动笔写这一主题。写好长征主题并不容易,诸如音乐作品《长征组歌》,影视作品《万水千山》《长征》《十送红军》《战地黄花》等珠玉在前,要想开新路,越过这些创作高峰,自然不能有半点怠慢。除了四处搜寻资料,秦渊还多次前往红色遗址采风。

最后,“好跑”的秦渊将自己关在一个农家乐里当起了“宅男”,每天写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在写最后篇章时,他将江西民歌《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融入其中,“原来这首民歌只有1段,我扩展改写成8段。”他回忆,《望红台》最后篇章浸透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写《送别》场景时,他泪流满面;当写到《守望》情怀时,他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嚎啕大哭。

2021年7月,秦渊迎来自己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他编剧的大型四川曲艺剧《周永开》首演。在创作的过程中,秦渊曾一度感到十分困难。“如何用艺术的手法把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舞台上‘立起来’,将那些真人真事和艺术完美结合,难度很大。”

为此,秦渊专程上门拜访了当时已年过93岁的周永开。在老人朴素的住所,秦渊顿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于“立”人物也有了方向,他决定摒弃常规,采取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共产党员周永开为轴心,讲述了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从参加革命到投身建设、再到离休之后的三个人生阶段的重要经历。在这次拜访,也让他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理念,“遵从内心,无问西东。”


《望红台》剧照。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