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乡”蓬溪:小城大书法 墨香润人心|公服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展示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编者按:
在《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周年之际,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了2022年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优秀品牌、优秀案例、优秀团队、优秀空间)展示活动,旨在为推动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借鉴。据了解,《条例》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特点,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支持具有地域、民族、革命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本期推出的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品牌,将带你走入一座墨香四溢的城市——蓬溪县,解锁“中国书法之乡”发展背后的书法密码。
一座县级城市,自2000年至今,连续六届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法)之乡。在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的公示名单里,它又凭书法再度上榜。这座饱含墨香的城市就是遂宁市蓬溪县。11月,2022年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出炉,蓬溪县的“中国书法之乡”品牌建设上榜优秀品牌,绘就了“小城大书法”的人文风景。
名家辈出
蓬溪书法现象享誉全国
蓬溪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东晋置县,已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这里文教昌明,“工诗文、擅书画”之风历代传承。早在唐朝,诗人杜甫游历蓬溪,留下了散文名篇《唐兴客馆记》和论书诗作。明代书法家黄辉曾在蓬溪学宫题匾“梓东邹鲁”“金声玉振”坊。清代至民国,清代诗、书、画“三绝”奇才张船山、丰子恺、张澜等先后留下墨迹。
接古续今,墨香飘逸。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蓬溪走出了以曾来德先生(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在中国书坛上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之为“蓬溪书法现象”。其中,“沈门蓬溪五人”又成为“中国书法之乡”这张名片上的明星,点缀着这片墨香之地。如果细赏“沈门蓬溪五子”的作品,会发现他们虽都体现出巴蜀文化诡奇峻逸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但是彼此又不雷同。比如,何开鑫的作品浑厚苍茫,文永生的书法奇崛灵动,黄胜凡的风格真力弥漫,杨旻的字体颇具书生意气,陈刚的作品则优雅古淡,皆深具传统之功底并富有个人特点。
在陈刚看来,“沈门蓬溪五人来自遂宁,又问教于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门下。五人最珍贵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按照自我追求的方向,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
墨香润人
30余万人掀开“蓬溪书法热”
层出不穷的书法名家背后,是一座城浓郁的墨香文化。如今,走在蓬溪,书法元素处处可见。县城建成书法主题公园5个,书法主题展馆4个,书法牌坊30座,县内店招牌匾书法化达90%以上。在芝溪河10公里沿岸石壁上,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记录蓬溪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国汉字发展史”——“书法艺术长河”。驻足停留,只觉得墨香扑鼻。
书法艺术要薪火相传,就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掌握到这一传承密码,蓬溪县培育县书法家协会、县女子书法学会、少儿书法三大特色团队,建立乡镇书法分会15个,行业书法分会11个,并形成了以中国书协会员为领衔,省市书协会员为中坚,“特色书法群体”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同时,深入开展书法“七进”,活动覆盖了全县60个社区,262个村、54所中小学校、73个机关、5个景区、1个军营、63家企业,近万名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参与其中,形成了10万人写书法,30余万人爱好书法的“蓬溪书法热”。
蓬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张光照介绍,蓬溪始终将“中国书法之乡”品牌建设作为促进蓬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最有力抓手,全力推进书法之乡建设。围绕“知名文旅县”建设目标,充分整合、激活优势资源,蓬溪正放大“中国书法之乡”品牌效益,加强书法事业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壮大书法产业。一幅书香蓝图也徐徐展开,张光照透露,到2023年,书法的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研究等实现常态化,形成谈书法、学书法、写书法的浓厚氛围。
(蓬溪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