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深度融合 促进文旅行业尽快恢复

2023-02-05 纪委 255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2023年各地的重点工作内容。多地提出,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2023年各地的重点工作内容。多地提出,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文旅助推精神文明建设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文旅文创融合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安排2023年重点工作时提出,要加快提振市场信心,全面促进消费增长,促进商贸、餐饮、住宿、文旅等行业尽快恢复。2023年河南要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院新院、省美术馆新馆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殷商文化等研究阐释,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推进乡村文化合作社、城市书房等建设,打造书香河南。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武汉、宜昌、十堰等地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打造“15分钟文化圈”,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促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争取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户湖北;办好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亮丽文化名片,弘扬璀璨荆楚文化。

  深挖特色优势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3年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开展重点文旅产业链三年行动,实施“文化陕西”品牌培育计划,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推进西北出版物流基地、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建设。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革命文化、都市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情特质,着力构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旅板块,办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意大赛等活动,加快推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恢复增长。

  过去五年,北京携手张家口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制定加快后奥运经济发展意见,加强冬奥遗产综合利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速推进。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下一步,河北将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打造旅游强省。实施冰雪运动、冰雪文旅、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冬奥场馆市场化开发,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构建环京津旅游风景道体系,建成一批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唐山办好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休闲度假新时尚。

  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的四川两会,推动跨区域文旅融合成为热点话题。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四川将加快建设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建设。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重点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大渡河、安宁河等旅游风景道。用好绿色红色特色资源,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出台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旅游交通环线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快旅慢游”交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区两带”旅游度假集群,支持西昌邛海、天府青城、峨秀湖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田园风光、乡村度假、休闲农业、旅游演艺等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推出一批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冰雪运动。加快海螺沟、王岗坪等景区恢复开放和提档升级。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要重点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聚文化创意、研学旅居、商务会奖、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塑造“烟雨徽州”文化映象,感召更多年轻人会聚创业。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统稿:韩洁,参与采写:张莹莹、瞿祥涛、秦毅、李秋云、范海刚、付远书、孔令晖)

责任编辑:陈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