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赣艺探源丨文物里的江西戏曲史(上)

2023-04-11 纪委 759
“顷刻间今古千秋,方寸内河山万里”。唱念做打,南腔北调;戏曲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智慧。江西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根植于江西沃土,影响了全国各地40多个剧种。“曲韵之祖”周德清、“昆...

“顷刻间今古千秋,方寸内河山万里”。唱念做打,南腔北调;戏曲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智慧。江西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根植于江西沃土,影响了全国各地40多个剧种。“曲韵之祖”周德清、“昆曲鼻祖”魏良辅、“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都是江西人。

文物承载、见证历史,戏出文物,曲韵悠悠,戏曲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戏曲研究的生动场景,也为我们从文物视角探索、了解江西戏曲发展脉络提供了实物见证。

追源溯流  始祖伶伦——宋代以前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江西与戏曲艺术缘分极深。歌必先有音乐,发明音律的始祖伶伦,传说就在南昌的洪崖丹井修炼,南昌也因洪崖之所在得名“洪州”。

商代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南方特有的1件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3件青铜铙,龙虎山崖墓出土的迄今最早的东周十三弦筝、樟树国字山战国墓出土的先秦时期最长的筝(2.3米)与纹饰精美的瑟,我们从中似乎听见了来自悠久的历史回音。

商·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

商·卷云纹青铜铙

东周·十三弦筝

战国·彩绘漆瑟、漆筝

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职业“艺人”——俳优。“击鼓歌吹,作俳唱”;“俳优,皆戏也;唱、乐人也”。俳优身怀绝技,或舞蹈、或说唱、或杂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汉以后,间演故事,汉代戏人铜镇就生动表现了当时说唱人物的形象。

西汉·戏人青铜镇

西汉·戏人青铜镇

玉舞人为典型的乐女形象,战国时期出现,并在组玉佩中占主要地位。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玉组佩可窥见一二,其为三件套,一璜一管一舞女像,舞女最引人注目,长袖善舞,动态端丽,眉目传神。江西省博物馆藏镂雕舞人玉佩饰,舞人一手垂袖于腰间,一手甩袖过头顶,身穿交领长袍,细腰束带,身姿婀娜,翩然起舞,颇具“翘袖折腰”之姿。

西汉·镂雕舞人玉佩饰

西汉·镂雕舞人玉佩饰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歌舞戏进入宫廷;同时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早期的这些积淀,为宋代江西成熟戏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南戏扎根 “弋阳腔”之基——宋代

宋代以来,更为成熟的戏曲在江西出现,使江西享有“戏剧之邦”的美誉。萌动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在盛行不久传入江西。江西南丰人刘壎在《水云村稿》中说“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其中“永嘉戏曲”就是南戏,也说明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南戏已在江西扎根。

南宋·瓷戏俑

这一时期,江西出土的戏曲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佐证。江西鄱阳洪子成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一组21件戏俑,各色行当分明,其中一件男戏俑,右手向上扬起,左手半握拳微垂,双足稍分,似在边说边唱并伴以舞蹈动作,是南戏中“副末”或者“副净”角色,也是南戏进入赣地传播的很好地证明。由此可见,江西戏曲起步较早,为后来南戏“弋阳腔”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戏台遍布 曲韵悠悠 ——元代

元代戏曲繁荣,北曲杂剧和南戏在江西交流汇聚,元代中期至明初,江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元曲杂剧活动中心,主要为南昌、九江、吉安、抚州、赣州等地,而景德镇尤盛。南戏与当地唱腔结合,在元末诞生了新的地方剧种——弋阳腔,及至明清形成饶河戏,这些古老的剧种,唱腔丰富,剧目众多,是赣鄱大地的戏曲瑰宝。

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戏台是戏曲演出不可缺少的场所,是戏曲走向繁荣的重要载体。元代江西戏台遍布,从江西省博物馆藏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出的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可一窥当时演出的盛景。该谷仓正是景德镇地区流行的祠堂戏台,或睛雨戏台建筑,庑殿楼阁,重檐飞翘,前后相通,中以花墙相隔,四周置以矮栏,展现了一幅盛世歌舞升平的历史画卷。

该谷仓代表了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也是元代景德镇地区戏曲繁荣的缩影,其上有舞俑两尊、乐俑八尊,舞俑水袖长舞,乐俑分别演奏柳琴、腰鼓、琵琶、箫、笛子、笙、夹板等乐器,姿态各异,活灵活现。舞者立于前方,乐人立于背后与两侧,我们可于勾栏瓦肆间窥见元代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

元·青白釉《白蛇传》戏剧舞台瓷枕

此外,丰城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青白釉《白蛇传》戏剧瓷枕,枕身雕塑彩棚戏台,缀以如意、莲珠等图案,呈现出民间的舞台样式,再现了元代戏曲艺术的成熟兴旺。前后左右四个棚台分别为传统戏曲《白蛇传》中断桥“借伞”“还伞”“水漫金山”“团圆”四出演出场景。这件瓷枕完整展现了元代戏剧舞台的结构样式,是研究戏曲史和舞台艺术的珍贵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