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普兰:文旅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2023-08-29 纪委 79
    鞭长驾远,稂莠丰茂。3000余公里风雨兼程,8月7日至15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阿里地区普兰县2023年定点帮扶宣传采风”活动圆满举办。从千锤百炼中感受非遗技艺   “从1997年到现在培养学...
    鞭长驾远,稂莠丰茂。3000余公里风雨兼程,8月7日至15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阿里地区普兰县2023年定点帮扶宣传采风”活动圆满举办。
从千锤百炼中感受非遗技艺
   “从1997年到现在培养学徒40人左右,他们毕业后仍然有一部分在这里兼职。我们现在锻造这些器具不再局限于西藏传统的图案、花纹,通过出去交流学习,我们也将其他省市的文化与西藏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以彰显民族团结和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并且这些东西也很受大家的欢迎。”8月7日下午,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西吉彩社区,采风队看到了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匠人们正在专注的打造各类器具,并且采访到了厂长拉琼。

    截至目前,日喀则市拥有以扎西吉彩金银铜器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代表性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32个、传承人20名,市级非遗名录项目65个、传承人41名。目前该厂每年纯收入145万元,人均收入达5.3万元,不仅为日喀则市带动了就业,还免费为社会培养了数十名技艺能手。

   跨越1300公里的非遗盛宴
   “科迦藏戏是觉木隆流派,现在藏戏团的成员,主要靠祖辈们的口传心授,目前藏戏队一共有19人,其中7个女性,12个男性,年龄最高79岁,最小26岁……”8月9日,另采风队成员期待的第一场独具普兰特色的演出,如期而至。

    每年藏历2月11日科迦“男人节”时,科迦村便会组织表演科迦藏戏,五天时间演唱五种曲目,随着藏戏剧目和唱戏人数的不断增加,慢慢形成现有独具特色的科迦藏戏唱腔和表演技能。
    身着盔甲、头戴头盔,手持军剑和盾牌,以战争为背景,伴着鼓点挥动手中“武器”,随着旌旗猎猎和由慢渐快的鼓声,英勇善战的将士们奋勇向前……8月10 日上午,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旦增益西为首的西德村果尔孜演出队,为采风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果尔孜舞蹈演出。

   “‘宣’舞起源于象雄时期流传至今,是阿里地区最具象雄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2022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结合说、唱、跳为一体,歌曲动听悠扬,舞姿端庄轻盈,高贵典雅、步态稳健、曼妙优雅中蕴涵着庄严的欢快……”8月10日下午,在普兰县吉让社区党群综合活动中心,上演了一场“宣”舞盛宴。
   “宣”舞在普兰县流传广泛,普兰镇下属各村(社区)皆有分布。“宣”舞在形式和服饰方面皆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舞蹈,充分展现了古象雄时期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是当地仪式庆典中重要表演形式之一。

   “嘀仲、嘀仲、嘀仲……”这是8月11日,仁贡村孔雀饮酒舞中的一个片段,别具一格的舞姿和唱腔深深的吸引了采风队成员的眼球。孔雀饮酒舞在2016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舞蹈主要是在堆羌、新房乔迁之喜、过年等喜庆活动中表演。舞蹈共分为三部分,以问答和唱跳的形式进行表演,把摇头、抖肩膀、挥手、叉腰、下跪、饮酒、放酒杯等动作展现的栩栩如生。
    孔雀饮酒舞结束,仁贡村文艺演出队又为大家带来了“雅尔松吧”,是普兰广泛流传的敬酒歌,在民间庆典聚会时深受群众欢迎,也是在过年、堆羌、乔迁以及传统各种节日和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敬酒歌。

   噶尔舞、赤德“仲”舞、柴鲁歌……
    在蕴藏着古老文化的面前,每个人都显得无比渺小,每个人都怀着谦卑的心情,去感受面前非遗歌舞的魅力。
    截至2023年8月,普兰县共有国家级非遗2项,自治区级非遗13项,地市级非遗3项,县级非遗16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展示点1处,“岗廓文化之乡”被评为2021—2023年度自治区级艺术之乡。
   文化产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普兰县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宜的边境国际贸易市场,将歌舞、服饰等民俗文化和农副产品同时进行推广,以推动普兰文化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有哪位老师想试一下这套衣服吗?”8月10日上午,在普兰服饰传承人才旺多吉的工作室中,他问道。

    “普兰服饰”是申遗时的统称,当地人称其为宣服、孔雀服或飞天服等。主要由袍子、披风、头饰、项链(6至8条长短不一)、耳坠、靴子组成,头饰、项链和耳坠有黄金、白银、绿松石、珍珠、玛瑙等各种材质,袍子是纯羊毛通过纺线、染色、编织而成,披风由羊羔皮和丝绸布缝制而成,鞋子低部有牦牛皮和牦牛毛缝制、上面有手工刺绣的各种图案,整套服装大概有20到30斤的样子。
    作为纯手工制作的非遗服饰,价格昂贵,但技艺无价。普兰县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传习活动,既为普兰服饰的传承发展铺路搭桥,也将普兰服饰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宽。

   “阿佳,这些产品都是羊毛的吗?围巾多少钱一条呀?”
    8月10日下午,在西德民族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采风队的成员们如获至宝,纷纷询问各类产品价格,并争相购买。
   “纯羊毛、纯手工的围巾,这么便宜,配色也很好看,这在其他地方真的买不到,我要多买几条送人……”“阿佳,我回去如果还想买的话,能给我寄快递嘛?”大家的热情、兴奋让正在纺线织布的阿佳有点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以笑应对。

   在西德村,还有一个产业链实现增收——西德白糌粑合作社。近年,在普兰县委、县政府和陕西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统筹安排援藏资金的不断支持下,“西德村白糌粑”在商标注册完成的基础上,西德白糌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成功申报。该合作社不断优化生产链,通过集中收购、入驻平台等方法实现增收,2021年-2022年实现收入199余万元,纯收入达88余万元,分红19.2283万元。与中国邮政签订协议,实现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
    2021年-2023年期间国家文旅部、自治区文化厅、阿里地区文化局、普兰县文旅局各级陆续为普兰县文化产业项目投入扶持资金240余万元,不断丰富普兰县文化产业业态,提升普兰县文旅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西德村民族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原西德村妇女合作社)如今在村子里也是妇女就业的“香饽饽”,不仅可以到厂工作,更是可以将原材料拿回家按照计件算收入。自合作社运行以来,总收入达到250.8万元,其中153.8万元用于发放员工工资,33.8万元以合作社名义分红给家庭经济较差的28户92人。
   “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农忙的时候大家可以边干农活,边赚钱,这样两边都不会耽误了。”8月12日下午,采风队根据普兰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队西德村妇女合作社前负责人洛卓玛进行了深度采访。

    从2013年建立合作社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30人,合作社在人数增加的同时,制作品种也由原来的毯子、围巾等简单生活用品,发展到藏袍子、氆氇、腰带、包、床单、暖瓶套等32种日常用品。
    普兰特色的藏卡垫、藏被子、氆氇袍子、劳务时使用道具以及日常用品等,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实现规模化的商品化经营,不仅为西德村妇女和剩余劳力提供就业岗位,也促进了普兰县文化旅游发展,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本着让百姓增收的初心,阿里地区文化局、普兰县人事局等,每年都会给予他们文化产业项目资金和就资金的支持。让合作社和周边村的女性都能得到更全面的培训。
    如今西德村民族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不仅能给厂里的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每年的盈利还能给全村女性分红。不但提高了村民对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方面也得到了家里的支持。
    在西德村,西德白糌粑合作社、西德村民族手工业加工坊专业合作社,如今是村里的“一片天”,让村民不用远离家乡就能改变家里的经济收入,把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希望以后我们的加工厂能够越来越好,能够购买一些机器,缩短生产周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和电商平台合作,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让全国人民都能用到西德村的产品……”采访的最后,洛卓玛道出了合作社妇女们的心声。
    秋日的阳光斜射在窗棂上,西德村村民的奉献得到了收获,普兰人民也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摘得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