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两个考古科研项目同时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
9月2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肥西三官庙遗址两个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同时荣获考古学重点项目立项。本年度获准立项的考古学项目共51个,其中重点项目9个、一般项目42个。
郎溪磨盘山遗址地处史料记载的丹阳泽边缘,面积近10万平方米,是长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遗址, 2015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先后三次发掘,发现包括马家浜、崧泽、良渚、钱山漾和夏商周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前后延续三千多年,被先后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下游社会复杂化及中原化进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
本次入选项目由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东升副教授主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将重点围绕该遗址对于安徽长江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青铜文明中原化进程,各时期文化的性质、族属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融合,以及该地区古代先民的生业模式、环境变迁与人地关系等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郎溪磨盘山遗址全景
肥西三官庙遗址属于较典型的斗鸡台文化巢湖类型遗存,而出土的单扉铜铃等又显示出较多的中原二里头文化因素。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即夏代晚期。
除了具有关键性年代节点意义之外,该遗址最为学术界关注的,是一次性出土了18件夏商之际青铜器,是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地点,并可能是我国迄今发现完整仪仗青铜礼器组合和“毁兵”习俗的最早案例。而青铜器群似乎受到突然而剧烈的灾难性外力冲击的状态和地理位置,也为文献记载的“桀奔南巢”事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想象空间。
本次入选项目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让平副研究馆员主持,将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客观呈现全部发掘资料,并将重点围绕遗址形成、使用、废弃过程,文化交流及背后人群等社会背景,科学揭示遗址性质、内涵及其对于江淮地区夏商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
肥西三官庙遗址出土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