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湖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图片内容页

文章详情

梅亦:加强考古人才培养,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2024-03-09 纪委 2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文物保护和考古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文物保护和考古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级文物机构队伍建设迅速加强,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博事业单位调整优化,考古机构人员力量大大增强,全国文物工作队伍总体呈现增量提质的良好态势。

梅亦表示,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证。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面对当前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文博队伍特别是考古、文保人才短缺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制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任务繁重,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量越来越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我国登记备案的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2年全国文博系统从业人员只有18万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馆藏有机物的腐蚀,铜铁器的腐蚀、生锈等问题令人担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国每年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项目都在1400余项左右,占年度考古项目数量比重在80%以上,我国年考古发掘面积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年发掘面积的总和,对考古学人才有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人才队伍难以满足新任务需要,文物保护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近年来,各省按照中央编办要求,快速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保障工作,各省考古编制几乎增了一倍。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部署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但同时出现多数省有考古编制却招不到人、文物修复人才断层、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甚至出现“好的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稀缺”的现象。原因之一:供需矛盾。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少数专业院校和机构,导致人才来源相对单一,培养出的修复人才无法满足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本科高校1275所,开设考古学专业的仅38所,开设文物保护修复专业的仅15所,每年全国文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约2000-3000名,相对于每年10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总量非常少,且60%以上本科应届生会再考研究生深造,还有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行业无关的工作。原因之二:冷热不均。工作地交通便利、收入水平高往往对毕业生择业的吸引力更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的文博单位则吸引力不足。

“保护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时代责任。”对此,梅亦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规划和协调管理,加快解决考古文博人才支撑问题。

第一,建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制定文博考古相关学科发展规划,统筹全国院校布局、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等。推动各省安排1-2所高校建立考古、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和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专、本、硕、博人才培养的梯队。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扩招文博考古专业学生。支持各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等职业教育专业。

第二,建议教育与文物部门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持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养,完善在职在岗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将培养单位、培养项目纳入专项计划,在招生名额、研究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