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多措并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
连云港山海相拥、历史悠久,素有“东海名郡”之美誉,自古即为陆海丝路交汇点。近年来,该市按照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筑牢文物保护基石,丰富传承渠道载体,加强价值传播推介,合力推动文物“活下来”“活起来”“活精彩”,“山海连云”文物主题游径入选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山海藏珍”文物短视频获评省“博物之旅”主题活动优秀案例,荣获“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集中展示优秀组织奖等多个奖项,市博物馆创成国家一级馆。
一是筑牢文物保护基石,让文物“活下来”。近年来,连云港市着眼于留住城市根脉,多措并举构建文物保护制度体系。一是加强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连云港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连云港市石刻保护条例》,为文物保护管理“立规矩”“划红线”,从制度层面筑牢文物保护基石。二是坚持规划先行,《连云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孔望山摩崖造像保护规划》等4处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保护专项规划获批实施,初步构建形成点、面结合的保护规划体系。三是推进“考古前置”,严格落实基本建设工程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建立完善部门会商、项目对接、人才保障工作机制,降低了建设单位投资风险及前期运作成本,初步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赢。近年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项目151个,总面积约1.68亿平方米,新发现古墓葬、古文化遗址等700余座(处),命名了葫芦山、丹霞、金苏、黄岭、尤庄等古文化遗址,既保护了文物,也保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其中距今约2700年的尤庄遗址,实现了江苏文明探源工程盐业考古的新突破,李庄遗址获评全省2023年度田野考古示范项目,“溯源港城”--2023年度公众考古系列活动获评全省优秀成果奖。三是加大保护力度,完成大伊山石棺墓保护展示、孔望山摩崖造像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花果山前顶石刻群、上海大旅社修缮及馆藏文物修复等30多个文保项目,文物存续环境持续改善。
二是丰富传承渠道载体,让文物“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策划推出《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初心永恒——八路军在江苏》等原创大展,入选国家、省精品展,并在省内外进行巡展。市博物馆以文旅融合为目标,打造“连博研学”品牌,开发“连博戌时·传统节日研学游”等公益研学路线,今年上半年接待人次近4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统筹推进花果山、连云老街等10余家文物景区“文物+旅游”综合保护利用,服务推进孔望山、桃花涧景区文旅融合提升项目,着力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梳理以石刻类文物为主的代表性文化遗迹,策划“山海连云”文物主题游径,彰显“山、海、岛、城”共融相生的“东方天书”,入选江苏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策划举办简牍与秦汉文明--东海尹湾简牍发现三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联合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实施《连云港简牍》数字化保护和研究出版工程。编撰出版《山海藏珍--如果连云港的文物会说话》校本教材,推进优秀历史文化进课本、进校园。
三是加强价值传播推介,让文物“活精彩”。2023年,组织拍摄《山海藏珍—“让文物活起来”系列短视频》21部,在人民日报、文旅中国、中国文物报等数十家国家、省市新媒体刊发,浏览量过千万人次,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传播效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链接文物与当下人们的文旅生活,建成运行全市智慧文物地图并纳入市文旅总入口平台统一运维,推动文物云共享,实现全市224处文物保护单位“一键打包”。主页面手绘地图以独具连云港山海风格的手绘特色方式勾画文物保护单位,融入艺术美感和艺术表现力,描绘出一幅兼具审美和收藏价值的连云港文物画卷。借助科技力量,对孔望山摩崖造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完整的原始档案数据库,为勘察研究提供精准数据,也为后续石刻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步对采集的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研发,衍生出文物数字拓片,提升了造像细节的辨识度。市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积极打造智慧博物馆,依托科技化、虚拟化手段将清嘉庆紫铜琉球炉和明仿战国雕龙出廓玉璧,通过3D建模形式创作的文创产品在线上平台发售,获得无数顾客青睐。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